家谱中唐宋时期的中古世系记载,发现不少的问题。一是为抬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有些家谱故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不顾其人原来的籍贯家世而将当时孙氏名人排成先后辈份,篡成自家祖先世系,造就了极其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家族世系。如江苏《荆西孙氏宗谱》、《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和浙江《当湖孙氏家乘》、安徽《四安孙氏家乘》等族谱,在其家族祖先世系中,都把宋代的孙氏名人按辈份排列:龙图阁学士、宣国公、太子少傅孙奭,生监察御史、广西转运使孙抗,孙抗生天章阁待制、湖北都转运使孙甫,孙甫生高邮教授孙太初,太初再生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孙觉,就是说从孙奭到孙觉是一个家族五代世系。
我们来查一下历史:孙奭(962-1033),山东博平(今山东聊城)人。孙抗(998-1051),安徽黟县人。孙甫(998-1057),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孙觉(1028-1090),江苏高邮人。其中唯孙太初无资料可查,其他四人的祖籍分别为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家人。最荒唐的是,将同龄人孙抗和孙甫,列为父子;而孙抗作为孙觉的曾祖父,只比孙觉大30岁。总之,乱拉名人显官为始祖,乃至给一些先祖滥加官爵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所以说绍兴孙岙及银沙的家谱同样出现不少问题.先说银沙的家谱中记载是由山东青州迁移的.且将江苏高邮的孙觉拉入家谱认祖始.着实可笑了些.最说孙岙大坟山列碑写孙奭是祖始.孙奭墓在山东博平现在还在.只是破坏严重.一人硬是弄个二墓.说明后人对历史的认知缺失.
二是将后裔的迁徙行为转嫁给祖先中的名人,直接将其立为迁徙到本地的始祖,而不惜涂改历史。如《洋溪孙氏宗谱》认唐昭宗时宰相孙偓为先祖,说他“上书因极谏奸臣,夺爵安置余姚,遂居四明。”而《新唐书》本传说他免相后,“贬衡州司马,卒。”湖南衡州离浙江余姚有数千里之遥。我们前面分析的,许多家谱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孙岳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徙居余姚梅川乡之始祖的说法,实为其后代的假托。以上内容部份转录.请见谅
出于孙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