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欧洲战场、亚洲战场以及非洲战场外,二战战火甚至烧到了南美洲,为了抵御侵略的到来,南美洲各国开始加强各自的装甲部队,不过由于自身原因,想要自研坦克,难度有点大。为此,包括阿根廷、秘鲁等国家开始进口坦克。
阿根廷在上个世纪前半叶,经济发展首屈一指,不过受到一战的影响,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不过规模却超过饱受一战摧残的捷克、波兰等国家。此后,阿根廷开始对自己的陆军装甲部队进行补充,首先便从意大利引进了fiat3000坦克进行试验,之后又从英国引进了12辆维克斯mk.3轻型坦克,从而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装甲部队。
而当阿根廷再次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160辆lt-38坦克后,捷克沦陷,阿根廷再也得不到任何坦克的供给,这不得不逼迫阿根廷去考虑其他办法。
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由于各国都在扩军备战,阿根廷军事代表团在全世界转了一圈也没买到一辆新战车。因此,这个南美大国不得不仅凭手上的12辆维克斯mk.3轻型坦克及18辆维克斯-克罗斯利装甲车组成三个装甲骑兵连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爆发之后,美国研制出了m4谢尔曼中型坦克。谢尔曼坦克虽然说不上多么先进,但性能可靠皮实耐用,维护起来也不像德国坦克那么麻烦,因此颇受好评。谢尔曼坦克不仅在美军服役,更是英联邦装甲部队的重要核心装备。为了提高产量,美国授权加拿大生产谢尔曼坦克,加拿大在谢尔曼坦克的基础上设计并生产了公羊-灰熊系列坦克。渴望得到一款先进坦克装备部队的阿根廷也从美国取得了谢尔曼坦克的部分生产技术,并设计出了本国的型号。
dl-43美洲豹(nahuel)坦克就是阿根廷版的谢尔曼坦克,但dl-43也采用了一些美国m3李-格兰特中型坦克的技术,这一点与加拿大的公羊坦克相似。dl-43采用了与m4型同样的焊接车体,但其车体两侧的装甲板采用了倾斜设计,这一点反倒接近m10坦克歼击车。
dl-43全重35吨,乘员5人,装甲最厚处80毫米,装备一台阿根廷军用飞机厂(fma)授权生产的洛林-迪特里希12eb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500马力,使得该坦克的时速超过40公里,这一点是优于原版谢尔曼坦克的。
然而,dl-43这款坦克却被一门破炮毁了。本来原版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炮性能就很一般,阿根廷人还给自己的dl-43找了一门更烂的炮:他们竟然把一门克虏伯m1909型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安在了炮塔里,而这门炮基本不具备任何反装甲能力。要知道在1943年,欧洲的坦克已经装备了各种大口径大威力反装甲火炮,而装备野战炮的坦克在战场上是毫无胜算的,因此阿根廷的dl-43坦克从诞生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尽管阿根廷曾经计划给dl-43换用一门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m1935型山炮,但这门炮也没比之前那门野战炮好到哪去。
dl-43坦克仅仅生产了12辆实车以及1个等比例木质模型车,不久之后二战结束,阿根廷得到了大量战争剩余物资,dl-43坦克就完全成了鸡肋。作为一个非传统工业国家,阿根廷能搞出自己的坦克来已实属不易,但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坦克却无好炮可用,这确实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请。毫无坦克制造经验甚至压根就没怎么装备过坦克的阿根廷直接上手谢尔曼这种级别的中型坦克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能从ft-17这种轻型低技术水平坦克入手,一点点吃透坦克生产工艺,设计出符合国情的轻型坦克装备部队,阿根廷或许还有机会像巴西一样派出一支远征军去欧洲战场走上一遭捞点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