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自古是座“慈善之城”,上大路这座百年建筑,便是见证
“上大路上有一座四层建筑,曾经是绍兴最高的‘观火台’,是民国初期的建筑物,已有近百年历史,是绍兴近代消防史的见证,同时也是绍兴人热心公益事业的见证,具有很好教育意义,应该好好修缮保护。”原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文史专家裘士雄先生对笔者说。
“箔业公所”有近百年历史
裘士雄所说的“观火台”,是七星龙局的“瞭望台”,位于越城区上大路与新河弄之间的杜家弄10号。笔者在探访这处台门式古迹时,在一处墙角看到一块石碑,上面有“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七星龙局”等字样。
这是一座三进水泥砖混结构的台门式民国建筑,这里仍住着10多户人家。靠近上大路的是第一进,三开间,两层楼,中间又升起两层,最高一层就是报警台,曾挂有一铜钟,着火时便敲响铜钟,以示鸣警。
“上面基本荒废了,平时没人上去的。后面的房子,曾经是绍兴箔业公所办事机构。”市民张先生告诉笔者。
笔者在《绍兴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找到了历史佐证:“七星龙局……会址设在上大路,与箔业公所毗连……会所与上面的瞭望台,都是箔业公所筹集经费建造的。由当时绍兴锡箔业中的热心人士……推举祁明记箔庄的祁葆生等共同发起,约在民国十年即公元1921年左右……”如此算来,该建筑和‘观火台’,已有96个年头了。
兴办三件公益事业
旧时,绍兴有“锡半城”之称,据乡贤金汤侯编印的《越游便览》载,抗日战争前,“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
“锡箔业”这个完全用手工操作的行业,绝大数从业者都为贫苦大众,大多是文盲。即使箔铺的主人,能粗通文墨者,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当时的“锡箔师傅”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一些有心人提出创办“箔业小学”的设想,让其子弟能识字断文,改变命运,此举得到了“箔业公所”的支持。
箔业职工的子弟有优先入“箔业小学”的权利。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可以享受免费就学。学校聘请了当时在绍兴教育界素有声望的校长和老师来任教,校址选定在上大路兴文桥旁,原北海中学地块。于民国五年(1916)开学,是绍兴当时较早的民办小学之一,直到抗战爆发才停办。
“箔业公所”的第二件公益事业,便是“七星龙局”的“七星救火会”,本报曾报道过。
第三件公益事业为民国十五年(1926)创办“凌霄社”,地点在龙山背后,现绍兴饭店的“凌霄阁”所在地。
据资料记载,因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凌霄社”救济项目有施医、施药、施茶、施棉衣等。“箔业公所”先后聘请绍兴当时著名的医生轮流到社坐诊,贫穷人求治,可以免费看病,免费取药;夏天施茶水,冬天施棉衣;凡是没有子女可依靠,生活无着的孤寡老人,每月可以领取两元到四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箔业公所”的这些救济举措,得到了当时老百姓极大的褒奖。
这里曾是绍兴城地面上的最高建筑
绍兴古城这些文物是应好好整理,加以保护
民国时候最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