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机遇自信三代农民工对话闯广东上海讨债公司
寒冬腊月,在火车南站,记者看到春运的别样温暖。
1月18日10时,d2821次列车朝着贵阳方向缓缓驶出站台,车厢内600多名在珠三角打拼的贵州籍务工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他们手中都紧握着一张有温度的车票。
这是一趟免费接农民工回家的专列,由贵州团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携手多部门开行,也是一趟名叫向黔进开往小康的幸福列车。踏上列车,记者与务工者同行,聆听这些70后85后90后讲述三代人闯广东的艰辛与奋斗、自信与理想、机遇和迷茫。
70后:漂泊的生活 温暖的归途
窗上贴着窗花,车厢内张灯结彩,志愿者们纳喜送福、表演节目春运返乡,一路爱心相随。
朝着家的方向,动车一路飞驰。
也许是近乡情怯,41岁的杨枫不断地翻看着年货:有爸爸的香烟、妈妈的活络油等。不管打工赚不赚钱,回家过年总要给父母带点礼物。他笑着说,自己这代人闯广东总漂泊不定,但回家路越来越温暖。
1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杨枫从老家遵义市余庆县偏远乡村只身到广东打拼。他说,那时闯广东是村里人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但在那个下苦力都要排队的年代,想要突破特别难。
学历低、技能弱,杨枫干过工厂流水工、商场促销员多年辗转、深圳,工厂、车间。一向对数码电子感兴趣的他最终决定边打工边到技校学习编程、电商,寻求突破。
转机随之而来,杨枫逐渐转行为电商运营员。2015年,有所积累的他开始创业做电商。但在技术快速迭代碾压下,他两三年亏损掉10多年的积蓄。
杨枫说,如今一切从头开始,漂泊在所难免,但绝不放弃。现在条件政策好,总有机会打翻身仗。
同样是70后的何碧霞跟着老公闯广东多年,小学没毕业的她只能在工地上干体力活。一年要换几个工地,年龄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办。她说,但现在农村也交养老保险,以后老了回家应该有保障。
80后:闯荡抓机遇 心常念故土
2017年,从干了10多年的流水线工厂转行当物流管理员,80后杨秀祥迎来了人生新的发展。当时很纠结,现在回想,出门闯荡不就要抓住机遇嘛。杨秀祥感慨道。
最初,对物流一窍不通的杨秀祥不得不硬着头皮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仓储管理、物流运营等。那时很吃力,但闯荡要善于抓机遇,更要有抓住机遇的能力。
同样闯荡抓机遇的还有80后王民发。17岁出门闯广东的他摆地摊、流水工、搬运工几乎干过所有体力活。下苦力总不长久,要技术才行。他说。
于是,出租房门前日渐热闹起来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让他嗅到了跑货运的商机。从一辆二手面包车试手,到不断提升车技、扩展货源。
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他,现在成为拥有稳定货源和两台货车的货运司机。我们80后这代人,出门打拼要能吃苦,也要巧吃苦。
记者在与列车上这些80后对话时感受到,他们纵使在外打拼走过千万条路,但总是心念故土,不忘来时的路。尤其是杨秀祥,多年来一直对接爱心资源支助惠水老家的孩子读书。
自己以前是个穷孩子,特别能体会穷孩子读书的艰难,希望帮助他们上学,以后走出大山。杨秀祥说。
90后:知识增自信 他乡变故乡
比起父辈,带着知识出门的90后韦六三却有着新一代山里人闯广东的别样面貌。
2012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到了华南农业大学。那年开学,从黔南州三都县贫困的水族村寨走出来,韦六三一路辗转数日才坐着绿皮火车抵达珠三角。
尽管家境贫寒,但在学习、闯荡,拥有知识的韦六三却显得自信。进入大学后,他学习刻苦,并凭着90后的青春活力、敢想敢干开始创业。
从校园的一间雨心工作室,到如今注册成立雨蔬农业科技有限。韦六三孵化出一个个农技创新项目,在获得校级和国家级奖励时,也将其转化为实用技术,专门为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大户做产业规划,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服务。
如今,他已在广东买房,并逐渐扎稳脚跟。
有人感叹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韦六三他乡变故乡则生动地诠释了新一代闯广东的努力和追求。
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是自己走出大山的重要保障。他说,带着知识出门,总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列车上同行的还有不少青春面孔。25岁的钱伟民来自铜仁山区,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企工作。读书是山区孩子的出路,自己现在从事智慧教育,希望今后能通过信息技术,让山里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