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创业和敢不敢创业是两回事儿
想创业和能不能创业是另外两回事儿
能创业成功的真都不是广义上的普通人,
他们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两把刷子。
到目前为止创业成功的大佬们
他们要么赶上了社会变革,历史时机,
要么抓住了现代互联网红利
前者,比如中国92派企业家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
新东方英语董事长俞敏洪,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伦等等。
这些人熟悉吧?
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成功来源于政府的鼓励。1992年,受南巡讲话的影响以这些人为典型的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从商,成就了今天备受人们瞩目的成功企业家。现在还有一本书叫《九二派》,讲的就是春天的故事。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关注一下。
后者,比如淘宝,腾讯
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公司绝对是互联网普及的产物,作为互联网普及之初的元老级人物,两个虽然都是靠互联网发的家,但是方向也并不相同。
比如说腾讯公司最早是通信软件和游戏起家到现在逐步涉足电商,马云的阿里巴巴早期进军电商却并未满足他们的野心,不仅开拓了支付宝,也开启了全球史无前例的二维码支付时代。
两者都是跟着大时代的浪潮见风使舵,顺水推船。现在两家企业也都是国家重点扶植项目。
以上是部分大佬的例子,可能不太贴切生活,行,咱们再说说普通老百姓。
实际上就算是普通人发横财的机会也曾遍地都是,
但偏偏有些人就能抓住,有些人却熟视无睹。
90年代末期银行实行低息贷款,政府鼓励民众下海经商,
很多人不愿离开体制内的工作于是错过了下海的黄金时期,
眼看着别人起高楼,宴宾客。
到今天自媒体时代横行,
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网红,大v,独立公众号人。
果老兄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算是思维敏锐一点吧,赶上了互联网的好时机,
得了第一桶金,创立了公司。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看上去大家都是普通人,可是偏偏有人的思维敏锐那么一些,全局观更大,这时候要么熟悉规则闷声发大财,要么看准时机往里跳,思维迟钝到什么都不做或者懒得去变革,这就十分棘手了。
那么为什么宁愿拿死工资也不愿意去创业的,我想大概是因为
你能想到的,别人已经替你想到了,甚至比你想的更全,最可怕的是他们已经付出于行动。
而如果你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那你现在已经成功了,也就不需要为做不做小生意感到烦恼了。
更何况现在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
一方面部分人已经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大学毕业23到30的年纪。
虽然,在这个时期,由于各方面经验不足,资源短缺失败的不在少数。但是跌倒了还有再爬起来的资本。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等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了,那可就不是你一个人放手一搏了,是全家的温饱都心系于你一念之间。这时候再创业,难免有点动力不足。
又一方面,就算这个机会真的摆在你面前了,也未必会抓得住。
假如你真的是那个创业成功的幸运儿。
你的公司在你的良好经营下有所小成。
那么你是选择扩大经营还是就此止步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更倾向于稳中求进,但是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是因为它实现起来,挺难的。)
很多人肯定不愿意扩大经营吧,
毕竟很多人的想法是,
老婆,孩子,热炕头,钱挣得够花就行了。
生意成功是最好的,
万一失败了呢,
这么些年挣的钱连本带利都要赔进去,
而这些利息很可能算在你的老婆孩子身上。
而且大部分人的愿景只是日子过得去就可以了
上一张图
我们再看一个学历/平均工资的比例图
老兄的同学们不都是留在一线城市打工,创业的。
也有很多打拼了几年,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在自己的老家买了房,现在日子过的也挺滋润的。
一直觉得人各有志,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在外打拼是一条生活的路子,那么回老家发展也不是不行啊?条条大道通罗马嘛,最重要的是你个人的幸福感。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
手上连试错的成本都没有!
有人说小生意而已,
小生意不需要钱吗?
生意就意味着有投资,投资就有风险会亏损。
当然你可以说众筹
不过人要是有花别人钱就把生意做成的本事,
那么月薪也就不会是死工资了。
而结局
创业成功和创业失败也只有这两个结局
老兄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清醒
所以,有一句话老兄觉得很贴切。
有些人光是活着都已经竭尽全力了!
人艰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