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大富商不同的“致富经”和结局,告诉我们该怎样正确赚钱

钱是好东西,上可通鬼神,下可治人事,所以人人都想致富。但赚钱亦有道,这是一个人人生态度的体现,也影响着人生的走向。
原创不易,跪求给点支持吧~吕不韦是战国时的赵国巨富,擅长囤积居奇、贩贱卖贵。他最为人所知就是“奇货可居”故事。
当时秦国的王孙嬴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生活得很是落魄。吕不韦却一眼便看出:此奇货可居。他对父亲说:“耕田能获几倍的利?”父亲说:“十倍的利。”吕不韦又问:“经营珠玉能赢几倍的利?”父亲说:“百倍的利。”吕不韦再问:“帮助立一国之主,能赢几倍的利?”父亲说:“无数的利。”于是,他将嬴异人当作商品来投资,给他钱改善生活,广交宾客,还贿赂他的父王的爱妃,帮他“吹枕头风”说好话,后来果然帮助嬴异人登上秦国王位。
由此可见,吕不韦是深谙风险投资的商业奇才,这也是他赚取财富的一贯之道。
比如有一年,他去贩运木材,发现当地的高粱十分茂盛,但随手折断几根,发现里面有害虫,就马上改变主意,到处抢购高粱。百姓认为新粮丰收在望,就大量低价出售,最后高粱都被害虫咬死,市场价格暴涨,他趁机高价抛售,发了一笔横财。
投资嬴异人,是他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最后成功了,他也因为居功至伟成为“国父”,权势一时无两。只不过,因为热衷权势,对嬴异人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造成了威胁,最后落了个饮鸩自杀的悲惨结局,赔了个干干净净。
战国时期还有一位成功商人白圭,他的“致富经”则完全不同。
当时的商人大多做暴利的珠宝生意,但白圭没有跟风,而是专攻农副产品的大宗贸易。他认为,“欲长钱,取下谷”,就是谷物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赚大钱。
他从不囤积居奇,认为“薄利多销,积累长远”才是正道。当一些奸商在粮食匮乏时囤积居奇,他就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百姓的需求。白圭为民着想,诚信经营,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一举成名。后世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宋真宗还封他为“商圣”。
吕不韦和白圭两种不同的“致富经”和最终的结局,充分说明,“做人要厚道,取利需奉义”。只顾眼前利益、赚取不义之财的人,上天终将让他做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