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呢?那今天我们专门来讨论下3-6岁的思维怎么学吧。
什 么 是 思 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其实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孩子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发展,思维水平也日益提升,从最基本的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我们家长常说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真正形成是在孩子6岁左右,但是敏感期在3-5岁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变成“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对孩子好奇心的反馈和培养,就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怎 么 练?
既然逻辑思维如此重要,那现在大多数的家长是如何来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呢?我们简单统计了下,大致有下面几点方法:
1、报培训机构课程
毕竟那么专业的事情,很多家长还是希望由更专业的老师来完成。
2、购买相关书籍刷题
另外一些家长抱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心态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3、寻找相关网课学习
现在随便开个群,就会收到各位妈妈发来的拼课请求。毕竟不用接送,家长也确实方便了。曾有妈妈调侃,大宝出生时,妈妈的技能是找好机构,二宝出生后,妈妈的新技能是找好网课。
多数 困 扰
1、家校衔接不畅。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不知道孩子到底学到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掌握的情况如何。问老师,说的太专业,听不懂。问孩子,连说都说不清楚。想复习,更是无从下手。
2、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孩子。
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估计各位父母都要疯掉了。那种恨不得把本子撕掉的感觉我知道,你一定体验过。
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可是怎么解释孩子还是一脸茫然。那个叫儿子“爷叔”的爸爸,在家长中,也并不是个例。
3、手机、电脑做老师,真的好吗?
手机、电脑对眼睛的伤害我们就不说了。网课盛行,读个书同学都没有。思维是需要相互启发的,而在“一对一”的网课中,互动性不够,缺少思维的碰撞与火花。
趣味学习
这些bug怎么破?
不知道在你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数学、语文)?学这个有什么用?
我想孩子在刷思维习题的时候,是不是脑子里也偶尔会闪过这样的念头。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帮助孩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然是用于生活,那当然也要取之于生活。从生活中锻炼思维能力。
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1、数与量的对应
这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能力,很多家长把孩子会不会数数,会不会运算,作为评价孩子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准。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困扰在,我的孩子数字都认识,还可以从1数到50,为什么在实际数东西的问题上,一直搞不清楚,明明数到10了,最后却说只有9个。或者在运算中知道5加4等于9,却不知道4加5等于几。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把这些抽象的数字符号具象化,没有理解它的实际意义。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可以锻炼孩子数量概念的事情呢?
与其让孩子一遍遍的数练习书上的小花,还不如请孩子实际的数一数家里的东西。比如,家有一只小猫储蓄罐,孩子特别喜欢,让她和小猫玩一玩数字捉迷藏的游戏,找一找小猫身上的“1”“2”“3”“4”分别藏在哪里,这时的数字,并不是她常常背的符号和图像数字,而具体的量。
小猫身上嘴巴有一个,项链有一条,所以都可以是“1”,眼睛有两个、耳朵有两个、爪子有两个,这些都是“2”,铃铛有三个,代表了“3”,小花有四朵,所以是“4”。这样,就把数与量都对应起来了。
生活中可以数的东西还有很多,电扇上的扇叶、按钮。衣服上的袖子、口袋和扣子。小车上的方向盘、反光镜和车轮等等。都是孩子练习数与量对应的绝好素材。
同样的办法,请孩子数一数家里客厅里椅子有几把,书房里椅子有几把,两个房间合起来一共有几把,这就是运算。当孩子再要回答你关于4+5和5+4的问题时,脑子里就会自动把两个房间的形象对应过来了。
2、空间方位关系
这个问题在家长指导相当重视。一是因为它和孩子以后的几何能力挂钩,另一个,家长自己实在太难教。
从平面几何形状的认知、分合;到位置关系,前后、左右;最后是立体空间,在幼升小的考试中,套路一环扣一环。为什么觉得难教?因为几何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习题跳过了具象的操作,直接变成了抽象过程,孩子不像大人们经验丰富,脑子没有具体的形象,自然是想象不出来的。看着这些你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的题目,也是越看越无聊。逼急了,连学的兴趣也没了。
对于空间方位,我觉得从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最重要,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思考为什么?
就像方位关系里的“左右”来说吧,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和左右有关的事情,比如,男生和女生的钮扣就分别左边和右边,它们为什么不一样?比如,老师告诉我们,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可是别的一些国家,是要靠左走的,为什么?再比如,有些汽车的驾驶室在左边,有些汽车的驾驶室在右边,这又是为什么?和孩子查一查这里面的小故事,会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左和右的兴趣。
对于立体空间也是一样的道理,记得在每年的幼升小中,数积木是常常出现的类型
如何让孩子搞清楚那些“看不见”的积木?很简单,搭一遍呗,有过实际的操作,比你说一百遍都来的管用,因为脑子里有了形象,看到抽象的题目就有了想象的根据。
给孩子一个手机,和孩子玩一玩超模和摄影师的游戏吧,你就安心做个超模,摆出各种有趣的pose。让孩子给你前后左右上,各拍一张照片,然后引导孩子比较每张照片的不同就好了 。
这种游戏,也可以在孩子去公园郊游的时候进行,给大树拍个照,给小花拍个照。从前面拍个照(正视图),从上面拍个照(俯视图)。即培养了孩子的兴趣,也丰富了孩子的经验与想象。
3、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里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了,它需要孩子的细心的观察和一定的辩证能力。
比如:出散步时发现到地上有根羽毛。
妈妈:这根羽毛是谁的呀?
孩子:肯定不是小鸡的。
妈妈:为什么?
孩子:因为小鸡的毛是黄的,这根是黑的。而且我也没看到鸡呀。
妈妈:那你说是谁的?
孩子:小鸟的。
妈妈: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听到小鸟叫了呀。
看,对一个三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推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观察事物后总结特征规律。
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不就是小班孩子规律题中的abab形式吗?红蓝红蓝;大小大小;日夜日夜。
再长大一点,从abab,变成abcabc,甚至abcd也不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不就是这样吗?除此外,一周七天,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在马路上,一些禁止停车的人行道沿上,也会用黄黑黄黑间隔的颜色表示。绿化带的围栏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呢!
再来看看这种类型的题目
怎么和孩子解释圆点在格子内的移动轨迹?很简单,带孩子去爬爬楼梯就好了。
把圆点看成一个行走的小人,而四个格子分别对应向上或向下的楼梯,看看他在往哪边走?最后会走到哪里?
基础的理解了,后面的题目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