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办企业,国税、地税是绕不开的坎,地税暂不做讨论,围绕国税,衍生出来的一个庞大的代开发票产业,留意一下你单位的传真机,肯定有一张代开发票的广告吧。副业哥今天就来粗浅的谈谈这个问题。
一、三种发票
1、普通发票
不能抵扣,差不多是记账、报销作用,对于普通人、普通公司而言,这种发票足够了。代开发票或假发票重灾区。
2、普通增值税发票(原来的营业税票,俗称“普票”)
只能抵扣3%,一般都是预约到税务局现场交钱代开。一般需要拿合同过去作为凭证,很少人在这种票上打主意。
3、增值税发票(俗称“增票”)
可抵扣17%,只有一般纳税人才有开票资格。代开发票重灾区。
二、自开发票的基本流程
(一)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普通发票+申请代开普通增值税发票
注册公司-预约购买金税盘(820元)、发票打印机-大约等待两个星期-法人拿齐资料到税务局拍照、实名认证-到税务局领购空白普通发票(一般一开始一个月就批复5-15张),小规模纳税人一个季度有9万元免税额度。如果是开普通增值税发票(只能抵扣3%),则需预约到税务局现场交钱代开。一般3-7天可轮到,法人在首次实名认证后无需出现。
(二)一般纳税人
可开增值税发票(抵扣17%),程序与上面类似,没有免税额度。
三、代开发票需求分析
1、夸张些讲,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虚开增值税发票(这里的虚开是指有进项,但没有按实际交易开的行为,不是说凭空虚开、出口退税),就等着倒闭吧。例如一笔生意毛利10万,按照现在税法,要交17%增值税,20%所得税还有好多好多税,还能剩多少?要知道正常的分销生意现在也就是2-3个点毛利,行业生意好点也就10点左右。所以不去找进项来抵部分税,根本没法活的。
举个例子:一台电脑含税4000元进货,批发出去不用开票,降4个点3840元加上30-40元利润卖出去。这台电脑的票再开给需要进项的公司收5个点(含一个点平均税负要交给税局的)。市场价格就是这样,除非你不做这生意。买票的公司用这个进项抵掉一部分增值金额,可以少交点税,因为他也有很多回扣、公关等等费用是没有进项抵不了税的,不这样做他也活不下去。
税局当然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为什么不查?1、只要不涉及出口退税,不是凭空虚开,其实整个环节他并没有少收多少税。2、企业不管亏钱、赚钱,必须保证1个多点的按营业额的税负率,其实就相当于营业税了,这其实是合理的,企业也能承受。3、查你也没多少油水可捞,都搞倒闭了,他连一个点的税负都收不到了。而且这样可以保证随时有给你穿小鞋的权利,多好。
2、一个单位的假单据有时并不全是外单位开具的,也有本单位业务部门、财会部门自制假单据报账的情况。有的单位通过开具不真实的销货发票,虚减库存,将真实的货物销售后将收入不入账,作为本单位的小金库来源,以用来掩盖各种不合法的支出;还有的单位自制假的支出单据,开支一些正常业务无法报销的费用;还有的单位用自行印制的专用收据隐瞒收入。如现在的一些职称、执业资格考试,有些主办单位就在报名、售书上大做文章,考务费、报名费开国家统一的行政事业专用收费收据,而教账、涂卡则开自制收据(白条),以用来搞创收,偷逃税款。
3、普通个人报销等各种需求、骗取出口退税、某些企业和个人的非法牟利需求等。
四、代开发票的几种情景
(一)小规模真实代开:
情景一:有没有注意,在某些大型超市收银台出口处有个老太太,当你结完帐拿着小票经过她的时候,她会伸手向你:“票子要不要了?”好多人就随手给她了。当你为单位采购了东西却开不出发票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这个老太太。1000元的小票卖10块,自己去服务台开发票,想开什么名头就开什么名头。到时候把买小票的钱也开在发票里,自己完成采购任务也没亏钱。
情景二:找个代办注册个公司大约花费4000元,再找代办搞定开发票全套设备大约花费2700元,合计6700元。一个季度9万元免税额度,最低收手续费3%(实际肯定要高一些,如果资金还需要在公司账户上过数,收费肯定要更高),最少收2700元。一年内应可收回成本。还有一种,小公司确实用不了那么多发票,不用白不用。
(二)普通发票假票
情景一:外面市场代开的基本都是克隆票,只要财务不是很刁难,基本没什么问题,点数也低,但有一定风险。这种发票一般是套用真实发票的号码及其代码,使其能在网上查到领购单位。所谓是两项、三项、四项, 指的其实就是代码、号码、开票公司、开票公司税号。 但纸张是假的,其他数据比如金额这些都是对不上的。
(三)增值税发票假票
情景一:现在市场上面所谓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是先通过注册、假出资、购买老公司等方式获取一般纳税人公司资格,这种开票的公司就是专门去税务局领发票,新领出来的发票。领出来多少份赚多少份。然后过不久就注销公司,因法人和相关人身份资料均为虚假,税务机关审计发现时已经很难抓到人。先讲最低级的一种,就是注册虚假公司,大多是用假身份登记注册,多以商贸公司为主。注册后会休眠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多为在外招揽虚开业务,然后在某一个月从税局大量领购发票开具,开具后在月底全部在开票系统内作废,同时上报开票数据给税局,但是会将纸质发票卖给“客户”,“客户”拿到票后会到网上查询,发现发票是“真”的,如果是专用发票,“客户”会放心回家认证,认证也是能通过的,但是次月就会被税局发现,因为开票方报税数据会与认证数据比对,你把作废发票当正常发票认证;还有一种犯罪分子“职业道德”高一点,发票开完后不作废,也正常报税正常申报,但是开票要交税啊,没事,欠着,下个月继续开,直到把发票用完为止(欠税企业不能领票,特殊情况除外)。也是一次性的生意,打一枪换个地方,因为犯罪分子是正常报税申报的,只是欠税,税局即使立即发现了,也不能认定你就是虚开,因为纳税人有可能暂时没钱交税,不会立即往虚开上想,特别是专用发票,这样做就避开了专票稽核的即时性,“客户”不会马上发现(因为税局 不会立即发现),等到欠税时间长了,税局来找虚开企业问问“怎么税欠这么久啊”的时候,才会发现压根联系不到企业,这才采取措施,“客户”才会被请喝茶,补税、移送稽查等等。
(四)增值税发票真票
情景一:票货分离的虚开行为。可以说所有的企业都曾有过这类虚开行为。大家知道,做业务,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需要发票,特别是零售环节,零售环节不要对外开发票,那零售商就不会问上游要发票(要发票干嘛,要了发票就要贴税,还有你手上压那么多发票等税务局查你销售吗?)这样批发商那边又会存在类似情况,依次传导,整个生产销售流程就会存在大量的不需开票交易;又比如水泥钢材建材,很多是面向最终消费者,比如自建房屋之类的销售的,这一类消费者拿到增值税发票也无法抵扣,没有太大意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增值税申报表附表一里才会有“未开具发票 ”一列,但这一列基本不会有人去填。
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都知道跟饭店说,不开发票能不能便宜点,在企业就更是普遍,不需要发票,卖方确实会稍微优惠一点,但是这些发票还是会开出来,卖给需要进项票做抵扣或者虚增成本的企业,一般收取3-10个点的手续费。
其原理如下:某甲从乙处购得笔记本电脑一批,价值100万元,外加支付给乙的增值税17万元。共计117万元。取得了17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随后甲在市场将电脑销售给散客,不开发票,115万元。随后,甲向丙公司开出了100万货款+17万税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向丙收取了5万元的好处费。甲公司进项票17万,销项票17万,应缴税额为零。获利3万元。丙公司支付了5万元好处费,获得了17万元进项票,可以在下个月少缴17万元增值税。甲乃是为别人虚开,丙是让他人为自己虚开。
交易流程为,a公司进货,获得100块进项票。将货物卖给b公司,b公司很小,偷税漏税或者有减免政策,他就不需要发票, 于是和a公司达成协议,我给你91块钱,你不用给我发票。于是,a公司手里还剩91块钱+100面值的发票。而c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需要正常缴税。它多一份进项票就可以在开销项的时候能少交一份税。于是,a公司就把100块的票以9块钱的价格卖给c公司,而c公司则可以少交17块钱的税。而那些代开发票的就是赚个税点差价,如我可以8个点从a公司买进,9个点卖给c公司。
a公司购进一批原材料,包含进项税100万。加工后不开票卖给小规模纳税人且未申报。这样a公司的账目上就一直有一笔100万的进项税。
a公司有进项无销项,税务局早晚会来检查。b公司正好需要进项,a、b公司狼狈为奸一拍即合。b公司出10万元好处费给a。a虚开一张销项税为101万的增票给b。
a公司当月申报,进项税100万,销项税101万,实际缴税1万。获得不法利益9万。
b公司多了101万进项税。就可以少向国家缴税101万,或者可以申请退税101万。获得不法利益91万。
在这个虚开案例中,国家损失了100万的税款。
上例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实际案例都要复杂很多。虚开分子可能用免税额、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等等方式虚开发票,也会利用各地税局信息的不对称、向“客户”提供各种能证实业务真实性的凭据来应付税局检查。
情景二: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虚开虚抵。首先犯罪分子会注册一些粮油商贸、农产品商贸、药材商贸企业等等(甲),甲虚开农产品抵扣发票(甲是收购方,国家考虑到农户开票不便,允许购买农产品的企业向农户开具收购发票作为交易凭证,收购方凭借自己开出的农产品发票进行增值税进行抵扣,即自开自抵),有了抵扣,就能堂而皇之的虚开销项发票(专用发票)。
原理如下:
首先农产品税率只有13%,它抵扣的是价内税,农民包了块地,种棉花,卖给城里来的收购商,售价100万,税呢?我是农民,我不缴税!收购商傻眼了,你这棉花免税,我拿回去,卖给棉纺厂,可棉纺厂没法抵扣啊!国家支持农业,说,这样,收购商付给农民的100万里面,假设是87万的货款,13万的税,收购商自己去国税局领上收购票,卖给棉纺厂后,棉纺厂可凭收购商的收购凭证抵扣13万。极端的情况下,收购商不需要去收购棉花,直接给棉纺厂开收购票100万,不需要缴税,棉纺厂付5万手续费给收购商,拿到发票可抵扣13万, 国家流失税款13万。收购商白拿5万。棉纺厂用5万买张发票抵税13万,赚了8万。还不算完,棉纺厂想:如果我付50万手续费,收购商给我开收购票1000万,这样就有130万可以抵扣,可实际上出厂的纺织品只能销售100万啊,要是这样卖掉,只需要缴17万税,这样国税局还欠我130-17=113万,这不被查才怪呢!怎么办?也不能做的太过分啊,少买点收购商的票,付6.5万手续费给收购商,买130万票,可抵扣130*0.13=16.9万,这样我再给税务局缴17-16.9=0.1万,嘿嘿,这样的话,税务局应该不会查我了,我使用了虚开票还很安全。是这样吗?继续,棉纺厂想,我就是拿了1000万的虚开票又怎样,不就是有130万的可抵扣税款吗?我找到我的客户制衣厂,给他虚开2000万,再收5%手续费,这样我虚开票就赚了100万,剔除给收购商的50万手续费,我还赚了50万,搞实业多难啊。这多快!制衣厂可以给他的客户继续虚开下去……虚开的链条继续延伸,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但即使是这个链条上的企业都采取安全点的策略,理论上虚开的企业也可以无限多。收购商怎么想呢?我要快速发财致富,可是我的税务登记上经营范围只是收购棉花,开出去的发票上也只能是棉花,这东西只有棉纺厂要,客户范围太窄。如果棉纺厂比较胆小,要的票很少,我还怎么靠这个赚大钱啊!我要拓展客户,对了,我家对面有个机械加工厂,我能不能给它虚开呢?可他们的原材料都是钢材神马的,不要棉花啊!这下进入死胡同了,怎么办?想办法,于是乎,看着对面的机械加工厂,瞅瞅手中的收购票,坐卧不宁,夜不能寐,食不能安,终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收购商在税务局认证发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发票认证时,内容不能被识别,什么意思呢?发票上项目栏里,是棉花还是钢材,在税务局认证过程中,无法识别,他们只看发票真伪,金额是否正确等。机会来了,可以抵扣的发票一般至少有三联, 发票,记账,抵扣。打印发票过程中,扯一张,塞进去,三张一次打印完成。可收购商打印时扯下发票联和抵扣联,然后只打印记账联,然后去下载个发票的式样,通过word打印发票联和抵扣联。这样记账联上是棉花,收购商入账;发票联和抵扣联上是钢材,机械加工厂入账,然后抵扣,然后给它的下游虚开……如果收购商和棉纺厂的想法再交互下,脑补下,将造成多大的税款流失,不可想象啊!当然,国家现在已经在进行增值税发票升级了,以后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上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