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间有句俗语“吕府十三进比不上伯府台门一个厅”,伯府,是王阳明(新建伯)在绍兴城里的府第。
王阳明故居位于绍兴市区光相桥东侧西河以南,即现上大路王衙弄的“伯府第”。“伯府第”是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王阳明诏封新建伯后,在其父海日公状元府基础上钦赐扩建而成。这座曾经规模恢宏的“伯府第”早就湮灭在岁月里,只留下石砌门框以及其旁的一间半老建筑和一个饮酒亭。这一间半老建筑内有居民居住,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王阳明故居遗址前有一“碧霞池”,俗称“王衙池”。这是一个长方形石砌大池,长35米,宽25米。“伯府第”后院有一座用石条砌成的观象台,这是王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认证天体的地方。观象台是个长方形高台,南北宽十余米,东西长二十米,形同假山,世称“王假山”,现为街道社区的文化中心。紧靠“伯府第”西有西小河,河边有一古朴的石阶河埠头,人称“伯府大埠头”。
帮顶,真让人长了见识。
绍兴曝光率最低的国保,毫无疑问是吕府,看了就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吕府是江南最大的明代官式做法住宅群,为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吕夲的行府。吕夲(1503—1587),字汝立,号南渠,又号期斋,明代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官拜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从一品。吕府位于新河弄169号,东起万安桥,西至谢公桥,南临新河弄,北接大有仓,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17米,约合30亩,现尚存明代原构建筑6200平方米。建筑分三条纵轴线、五条横轴线布置,中纵轴排列轿厅、正厅、中厅、后厅、座楼五座,东西纵轴各排列牌楼,前厅、中厅、后厅、座楼四座。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的“马弄”。其正厅永恩堂七开间,用七架梁,直梁体系,是江南最大的厅堂。
轿厅早已不存,仅残存阶条石。进入大门,首先看到正厅门楼。吕府每座院落皆用高墙环围,围墙正中辟门,建有门楼,这是正中第一座。
院子里堆放着退休的各级文保碑,省保“吕府”和“秋瑾烈士纪念碑”很熟悉,不过市保“鲍氏小洋房”从未听说过。
跨过门楼即是永恩堂。永恩堂原为正厅,吕夲死后改作祠堂,是吕府主要的建筑,面宽36.50米,进深17米,共分7间。
前廊梁架上的彩绘。
两块匾:“永恩堂”和“齿德并茂”。这“齿德并茂”匾额,乃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神宗皇帝所赐,其落款为“万历十一年岁次癸未七月吉旦立”,因此可知吕府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之前。
相比其它江南明代厅堂如綵衣堂,永恩堂梁架更为硕大,亦无过多雕刻装饰,加之厅堂内部空无一物,那种身居其中的震撼感是照片所无法表现的。
永恩堂共享柱五十根,全部采用圆柱,上细下粗,收分明显。屋架采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方式,明间东西两缝为抬梁式,没有墙壁隔断,通作一间;其它各间各缝为穿斗式,但并非每根檩子都用落地长柱荷载,有些檩子用瓜柱承托,实际也是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方式,都用隔墙。这就形成了三明四暗的格局。
拆下来放地上那个木雕东东,真的好华丽丽啊。
绍兴除了伯府、吕府还有一府,就是在府山脚下偏门直街的孙府(原绍兴丝织厂隔壁,儿时经常去玩)
孙清简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偏门直街。明代民居。
图片来自:月老
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孙府孙氏,“十九世?,字文中,嘉靖丙辰进士,仕至吏部尚书,谥清简,由余姚徙郡城,为此族居山阴之始。宅在旧山阴县署东,俗称孙府。”
今存大厅、香火堂、东西厢楼。坐北朝南。大厅三开间,通面宽13.33米,通进深12.36米。明间抬梁式,次间山面穿斗式,直梁做法,9檩,顶单檐硬山造。香火堂三开间,通面宽13.85米、通进深17.69米。穿斗式直梁做法。三重檐,风火山墙。东西厢楼各为五开间一弄,通面宽11.37米,通进深8.22米。大厅与香火堂间天井中原置仪门,今不存。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这是老一辈绍兴人流传至今的一句话。
吕府,指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吕(1503—1587)之宅第。据史料记载,吕 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原籍余姚,后迁绍兴。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南京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后又执掌礼部,晋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与严嵩、徐阶同列朝班,入阁13年。嘉靖四十年(1561)因母亡丁忧返里,回籍后优游林下 20余载。万历十一年(1583),吕 80寿辰,神宗御赐“齿德并茂”金匾。据民间传说,吕府十三厅是吕任会试主考和掌吏(礼)部尚书时,登第弟子或被命官者共13人为感其恩,各赠建一厅而成。
吕府坐落在市区新河弄底,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府第三面环水,十三厅皆坐北朝南,分作三条轴线,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马弄。为江南水乡大官僚氏族聚居的典型宅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今仅存正厅永恩堂,为江南最大厅堂。1980年由政府拨款修复。
伯府,指的是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王守仁(1472—1528)被诏封新建伯以后钦赐御建的府第。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今属绍兴),生于余姚,10岁后迁回山阴,系明代大哲学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庐陵知县、兵部尚书,因平定宁王宸濠叛乱有功,封爵新建伯。嘉靖元年(1522)辞官回乡,后在故里辟稽山书院讲学,传授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从此创立“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王守仁故居在山阴东光相坊谢公桥之后,祠亦连焉。在伯府府第未竣工之前,王阳明就住在“龙山里地”的老祖居内。伯府与吕府都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建的,都在越城东光相坊同一地段,坐北朝南,前后相邻。吕府在前,位于谢公桥之后,伯府在后,位于北海桥之前,故有“吕府无后门,伯府无前门”之说。
两府的建筑地形基本上都是正方的,不过吕府在这块正方形的土地上建造的只有十个厅(也称大吕府十个厅),分设前后两排,每排五个厅(不包括河对岸的小吕府三个厅在内)。由于两府的地形都是正方形,只需对比一边的长度,就可以看出建筑规模的大小。
说“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一是指伯府大厅的建筑用材全是楠木———一种极为高质的木材,不但用材高档,且大厅本身面积较大。二是指圣上赐予府第用爵位命名,不带姓氏,故曰“伯府”,也称“伯府大厅”,这对于当时越城官居阁老的吕府和“两都冢宰”的孙府都只能用姓氏命名来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伯爵建府,专有其制。它不是一般达官贵人那样的台门款式府第,而是一座不失世代书香门第本色的门墙建筑结构,无楼房建设,墙外有一座小型四柱三间冲天钦赐石砌牌坊。站在门墙外,仰望府中景,幢幢平坦的屋檐间,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大厅屋顶,由此可见全用楠木结构并以伯爵命名的又以高大宽敞为特色的伯府大厅,确实名不虚传。仅仅因为当时官居极品而建造豪华显赫的吕府虽有十三厅,却怎么能及得上伯府一个厅呢?可惜的是大厅毁于失火,不然一定可以列入当今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王阳明父子都诏封伯爵,均系名世真才,都是“门人四方,桃李门墙”的杰出乡贤。但家风淳厚,勤俭持家,因此建筑府第,力求俭朴,不设台门,而设门墙,且门墙和门前牌坊均不高设,免使受业其门者有师道高尊,不可攀缘之感也。和吕府主人公建造这么多大厅主要为了享受(例如建小吕府三间厅是为安置三房小妾)不同的是,伯府的主人公之所以如此设计,不是图自身的享受而是为了方便四方门生来访时聚会、用餐、讲学之用,尤其是在嘉靖四年十月创立书院之前,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虽然伯府的占地面积仅16亩,只是吕府的三分之一,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门前设施与府第本身的等级、品位极不相称,但伯府主人公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均不是阿依权相严嵩的吕之辈可与之相比的。这从王阳明去世后许多门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从开始举丧到后来出殡下葬长达9个月的治丧期内,一直住在伯府不肯回去一事,也可看出一代名师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
两都冢宰、吏部尚书孙鑨府第孙府台门,坐落以脂沟汇头(现在的偏门直街31号)。台门坐北朝南,背依府山,面前有玉带河流过(现已填平成马路)。大门筑在台阶上,高十余级,门楼上悬万历皇帝御书“两都冢宰”匾额(现已无存)进入门厅,有大屏风一应,转侧而入,为百步箭道之大天井。迎面一座大厅,三开间。回廊外围,各有侧屋数十间。大厅原厅上方有“祖孙父子、叔伯兄弟尚书”匾额一方。后进为三重檐楼房,屋沿为封火山墙,面阔三开间,进深九檩,穿斗式梁架。整个孙府台门为典型的明代间架拾梁式和山面穿斗式建筑,气势宏伟,体现了“天上神仙府,地下丞相家”的气派。孙氏一门,自孙燧起,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八期,以孙鑨刚直立朝,六代人有大学士两人,尚书六人,位列朝班的数十人。太夫人百岁华诞时,牙笏满床。孙府台门为官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典范。
李本(1504—1587),明绍兴府余姚县人。字汝立,号南渠,又号期斋。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嘉靖十七年(1538)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二十五年(1546)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出试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破题中有一句“治以一统为盛势,以不移为尊”,深得皇上之意,受到重用,历任两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经廷推入内阁与首辅严嵩共事,凡十三年。嘉靖四十年(1561)五月,丁母忧去职,其时官衔为“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后不复出仕,“优游林下者二十余年”。万历十五年(1587)八十四岁卒,赠太傅,谥文安。所著《馆阁类录》、《期斋集》,《明史·艺文志》载录。其人物传,列入乡贤载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绍兴府志》卷四十七。
照片拍得不错。小时候读的幼儿园就在王衙池畔,原来还跟王阳明有渊源
这个一定要保护好,绍兴的旅游发展,需要这些干货来充实
大厅因为曾经作为盐仓库,侵蚀严重,不堪入目
其实,府山片区开发的景区可以很多,绍兴府治、山阴县治、典史署、山阴县丞署、绍兴府城皇庙、山阴城皇庙、镇东阁、大帝庙、龙口庙。
建议可将镇东阁恢复重建,古建筑历朝代都是屡毁屡建,百年后还不一样成了古建筑,如大帝庙可建在现在的合作弄里面,里面目前还有一大片区域,山阴城皇庙可建在现在的司狱使前的农科所里面,里面有一大片是二轻招待所。把府山卫生院建成绍兴府治或山阴县治,偏门社区建成龙口庙(府山卫生院与偏门社区已在东体厂地块内开建)。
镇东阁原位于府治以东,即府桥西堍宣化坊北口。为旧子城镇东门,吴越王时,为镇东军军门。门有额,曰“镇东军”,为郎中吴说题写。宋后称镇东阁。在《会稽三赋图说》所刊《南宋绍兴府图》、清《康熙会稽县志》所刊《绍兴府城图》及嘉庆时《县城分治图》和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上,均标有此阁。阁为城楼式建筑,楼上可供观望,楼下可通车马行人。明清以来,有毁建。明嘉靖四年(1525),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十三年(1719),乾隆五十六年(1791)均有重建、重修。据《越中杂识·古迹》载:阁“高五丈四尺,东西进深四丈六尺,南北宽八丈六尺。阁上有大铜钟一,明洪武十年铸,即能仁寺钟也。今钟上铭文年月尚存,重可千钧,声闻数十里。”
下午问了下父亲,镇东阁在现在的府横街合作弄口的厕所的位置。
大帝庙在府横街的富民坊,记得我在儿时这个庙做菜市场的。
山阴城皇庙在府山直街五马坊口上去点,以前是绍兴塑料印刷厂,2004年还在,后毁拆掉建了现在的望龙公寓,毁拆掉的物件寄存于鲁迅故里,现肯估计定不在了。
绍兴城隍庙考
据《越中杂识·祠记·府城隍庙》所载:府城隍庙在卧龙山西南之巅。神为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祐公,进忠应王。明初另祀于山麓。清康熙中,郡守俞卿重修上下两庙。乾隆五十六年,郡守李公亨特重修上庙。
钱武肃王城隍庙碑、南宋敕书碑尚存,又柯桥镇有城隍行祠。
绍兴城内府山山巅的上城隍庙,虽经清代康熙、乾隆二度重修,但笔者幼年已无所见,而山麓的下城隍庙,是笔者幼年玩乐的去处,因笔者老家就在府城隍庙前24号,现在的偏门直街当时分段有小地名,自东而西有脂沟汇头、法院前、大小郎桥、府城隍庙前、文武司前、燕家弄口、马家桥、清凉桥、土地庙前(常禧坊土地庙)、城门口、龙舌嘴等。当时的旱偏门,有人还在叫常禧门。
下府城隍庙正对小郎桥,面临街衢,庙宇直抵府山山麓,直径在500米以上,东面与福庆庵接界。西面与虞姓大宅人称歪摆台门相连,门面有东、西两辕门,西辕门口靠右有一碑亭,中立一碑,碑上四个大字“高风亮节”,上款题为“刘念台先生誌记”,下款为立于清代的年月。这大概为纪念刘宗周(字念台)在龙山书院讲过学的缘故。辕门中壁很高,也很开阔,记得壮丁名单都公布于此。进入辕门,是一块石板道地,小时常在这里滚铜板、劈洋纸、扽铜钱,是儿童们的游乐天地。中间在一壁阁,塑着一位满身金甲的神祗,人们称他为王灵官,据称他是管鬼的。而道地前有与道地等长的一排台阶,约十余级,宽可30余米。上台阶是头山门,中是通道,左右有屋两间,原为庙祝住处,后因建义仓,成为仓管人员房间,这个山门的平台,宽亦有10米左右,长与道地等齐。进头山门后,是长可50米的甬道,东面是福庆庵庵宇,西面有曹道士、潘姓、赵姓等宅的门面,他们的住宅连通文武司台门。甬道尽头,左右有通路,路口各有拱门,左面拱门内有碧霞元君祠,供女神碧霞元君,是道教中掌管疾病、生育之神;右面拱门内建有鲁班先师殿,是建筑行业的祖师。二山门口有左右石鼓,石鼓置于石墩之上,因系太湖石凿成,光滑透凉,为儿童们爬上溜下的玩物。二山门有门四扇,只开中间两扇,门槛较高,类似越王台。进门左右原为一排厢房,为香客的食宿之处,民国二十二年,这里改建成义仓,因房屋高大,廊沿宽阔,每间大小差不多,而长达50多米,确是仓储的好区处。与之配套的是府城隍庙前面的府河(称玉带河)在小郎桥沿岸建起粮船停泊码头和长达百米、有十二级台阶组成的踏道,便于粮食上岸。而运粮船是“灰塔锚”,百吨大船。可见当时府河水深程度。
义仓尽头则是一马平川的大殿前广场。跨过八扇殿前门的石门槛,眼前是广场正中的大香炉和烛排,广场两旁是侧厢,有红漆木栅拦着,左厢为勾魂使者、夜叉等,右厢为日游神、夜游神和牛头、马面等塑像。进大殿,正中为城隍神坐像,紫袍金带,塑像庄严肃穆,神龛有帷幔,龛前有石案桌,长与龛齐,桌前为丹墀,墀下设拜墩,神龛上方悬匾曰“保境安民”。为里人共立。具时为明永乐庚子岁。案桌左右各有一名仲神,文簿打扮,手执笔簿,塑像围以木栅。琉璃油灯高悬殿中,两旁朱红木栅后面各塑四名皂隶,手执红漆竹杖,一字排列。殿柱上有楹联,梁横上有挂匾,多为“佑我黎民”、“八邑屏障”等字样。从神龛左右转入后殿,右边建有“奈何桥”、“血污池”、“望乡台”诸种轮回报应的设施,右边则塑有黑、白无常,殿中塑有十殿闫罗坐像,各有其名。后殿主要是十八层地狱的堆塑,生前作恶之徒,死后要在血污池、十八层地狱中受到各种惩罚;而行善之人,死后有接引童子手持接引幡,伴以仙乐,接引过奈何桥,不会失足落入血污池中而受罪。这里的阴司布局,可与江桥头老狱庙相埒。后殿两侧有偏门,出门缘石级可直达府山西冈。
绍兴府城隍庙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非山阴城隍庙和会稽城隍庙所可比拟,而且因建过义仓,保存得比较完整。但抗日战争开始后,因军需日繁,军粮孔亟,义仓成了空仓,管理人员亦撤走,正好成了国民党驻军的营房,曾驻有一个连队。等到日寇侵占绍兴,日军在府山上驻兵,把泰清里的绍兴中学附属小学校舍作为司令部,而以为城隍庙内驻过国民党军队,就肆意破坏,拆毁殆尽,偌大的庙宇竟成了一片瓦烁场,连同鲁班先师殿、碧霞元君祠亦不幸免,最后连福庆庵亦毁于一旦。
怎么给你进去的
在哪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