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铜矿的“凤凰传奇”


丰山名称的由来
  从大冶有色公司所在地新下陆到丰山,不过区区百余公里,可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得走上一天多时间。无论坐汽车还是坐“汉(口)九(江)班”客轮,当天都只能到达阳新县富池镇,在镇上的临时接待点住上一晚,第二天再步行八九公里,翻过中阳山进入矿区。矿区东南北三面都是海拔400多米的高山,形如马蹄,夹着一条长约3公里、宽不过200米的山沟,西面是一个豁口,连着鸡笼山和舒婆湖,偏僻自不待言。
  丰山铜矿的上马与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的调整,国家经济建设有了起色,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得以启动,这是其一。其二,铜矿资源向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必须,特别是在中苏交恶、备战备荒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丰山铜矿当时探明的铜金属储量达到10余万吨(实际高出7、8倍不止),原矿品位达到1以上,并伴生大量金、银、钼等多种贵重金属。建设这样一个项目,既符合当时“多快好省”原则,又能满足“隐蔽、分散、进山”的三线建设要求。
  丰山这个地名的由来有种种传说,《阳新县志》记载有两个。一个是,曾有凤凰从白云山飞来,在山间栖息,因而得名“凤山”。还有一个则与铜矿有关。相传某朝某代,官府曾在此开矿,祸害乡里,奴役矿工,激起反抗,每当有矿石从江中运出,就有鱼人潜入水下,戳穿船底致其沉没。官府笃信迷信,以为天怒人怨,遂停止开采,将已凿开的三个洞口封堵复原,由此得名“封三洞”。第一个把地名写成“丰山”的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来到这里的地质队员,他们在这一带一次发现了三个铜矿(另外两个是鸡笼山、李家湾),获得“大丰收”,于是把项目写成了“丰山”。
艰苦条件下的大会战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先生产、后生活,那个年代项目建设的这些指导思想,在丰山铜矿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建矿初期,负责勘测的中南冶勘604队、负责设计的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负责施工的十五冶金建设公司及其井巷公司都先后进入矿区,加上丰山铜矿先期配置的人员,数以千计的建设者聚在一起,工棚遍野,摩肩接踵,沉寂了数千年的山沟一下子沸腾起来!
  因为是“三边”,你等我我等你,各方都很着急,扯皮拉筋的事自然少不了。由四方负责人组成的指挥部整天讨论各种方案,吵架是家常便饭,拍桌子、骂娘的都有,但从不伤和气,最终都能达成和解。
  1965年8月、1966年8月,当时的冶金部分别批复了丰山铜矿初步设计方案和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了矿山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量3000吨,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全部采用地下开采,年产矿石量115.5万吨,服务年限33年,建设投资控制在3800万元以内。
  争论比较大的,主要是尾砂坝和生活区的选址、主井井架和选矿厂房设计的实用性等具体问题。矿方认为应将生活区建在富池镇,尽可能给职工家属的生活提供方便;设计方不同意,认为富池镇地处江边,不利于项目保密,且职工上下班路途太远,必须将生活区建在矿区。矿方对开凿隧道往江边排放尾砂没有意见,但认为应将尾砂坝尽可能靠近江边,既便于防洪,又能保留足够的库容;设计方不同意,认为应将滩涂尽可能改成良田,作为对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这些矿里都让步了。选矿厂房的设计,设计方为了节省,墙体采用干打垒,连屋顶都没有,主井井架高达50来米也不考虑设电梯,这些明显的设计缺陷,经矿方据理力争,都较好地解决了。
  勘测方、设计方、施工方各忙各的,矿方也不能闲着。1965年5月一建矿,矿里即派一部分人到安徽的向山硫铁矿见习培训,同时组织队伍开凿了一条64米的平巷,进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试验。由于设计采用的凿岩设备解决不了中深孔凿岩问题,不仅作业效率低下,劳动强度也非常大,如选择作业效率高的凿岩台车,又会因平巷断面小而施展不开。还有一个就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这种采矿方法的安全隐患比较多,矿石损失率也高。所以从实验的情况看是不成功的。尽管不成功,但在那个年代,上级批复过的东西是绝对不容更改的,行与不行都只能照办。
产出第一车铜精矿
  向冶金部报喜
  正当各路人马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山沟里的群众运动似乎来得晚一些,工程建设还在照常进行。最大的问题是设备到货慢。于是,我们中有几个人被十五冶借调到全国各地催设备。那时出差都是单兵作战,一个人负责跑几个省、几个厂、几台设备。一出门才知道外面已经乱得不成样子。由于出现这么大的动乱和变故,原计划三年建成投产的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1969年后形势有所好转,生产基本恢复,设备陆续到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1970年矿里从武汉周边和鄂东南地区新招了1000多名工人,开始了投产前的各项准备。
  1971年9月进行试生产,产出了第一车铜精矿,矿里将它作为国庆献礼敲锣打鼓运到冶炼厂,并给冶金部发了报喜电报。
  矿山一投产,各路建设队伍就开始撤离,十五冶转到武钢一米七,十五井巷公司转到南京梅山铁矿。照理说,项目既然投产了,基本建设的任务也应该完成了,可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设计的漏项和施工的缺陷比比皆是,根本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矿里接手以后,对基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排查,归纳出需要填平补齐的大小项目多达225项!若不进行整改,生产无法进行,而要进行整改,又必须要有资金、设备、技术和专业人员。既然已经投产,还报了喜,就不可能再停下来,只能边生产边整改。矿里一方面通过厂部向冶金部反映,要求追加投资和紧急调拨施工设备;另一方面,请原设计单位长沙院负责提供整改所需的技术支持。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则全部由矿里自行解决。于是,一批原本不是干工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不得不临时改行,边干边学。几年下来,硬是从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建设人才。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生产也在同步进行。从1972年到1976年,丰山铜矿的坑采出矿量由不足8万吨逐步提高到38万吨,选矿回收率由80以下逐步提高到84左右,铜精矿品位由7.9逐步提高到14.3,矿山铜产量由467吨逐步提高到1974年的1019吨、1975年的2055吨、1976年的3088吨,主要生产指标都在不断提高,相当不容易。
  生产建设上的困难是如此,生活方面的困难也不少。由于是在白纸上画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又处在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历史背景中,可想而知生活条件有多艰难。刚建矿的时候,干部职工住在竹条夹稻草的简易工棚里,夏天蚊蝇叮咬,冬天四壁透风,晴天满天灰,雨天两脚泥,晚上抓革命,白天促生产,极少有休息的时候。由于所在的阳新县当时是有名的血吸虫疫区和经济贫困县,无力满足矿山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矿领导利用各种关系,多方奔走,为职工争取到了黄石市居民粮油供应。职工家属所需的其他生活资料,都是通过做工作从长江对岸20多公里外的广济县(现武穴市)采购而来。文化生活就更谈不上了,有线广播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十天半月才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考虑到矿山地处偏僻,远离城镇,职工家属不能总是这样不便,矿里在矿山投产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陆续盖了一些职工宿舍,并修建了食堂、澡堂、商店、学校、卫生院和俱乐部,逐渐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小社会”,标准不高,但还算管用,大家非常知足。
  在后来的建设发展中,丰山铜矿也遇到过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老一代创业者“党叫干啥就干啥、吃点苦头不算啥”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的有力保证。
  (根据罗家炳、王铭钦、严高奇、刘炳扬、周谷元等老领导口述,李楚华、周希平、殷颂东整理)

谢谢你每天第一时间给大家发布那么多新闻,特别是我们在外地的黄石人,能及时了解黄石的变化,非常感谢
共同努力~~~
有色过去的创业发展看来也不容易,甚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