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是李白的万里向往/你曾是陆游的焦急归途/你曾让远行者目不暇接/你曾让豪饮者放浪醉步/你已经离开多久/你到底归向何处……”
10多年前,著名歌手毛阿敏一首荡气回肠的《找回鉴湖》唱红大江南北,也把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湖再次推到了世人面前。历史上,鉴湖曾以其旖旎的风光,吸引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对绍兴人而言,它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意义,它是绍兴的“母亲湖”,自东汉太守马臻筑鉴湖之后,绍兴才由“山穷水恶”之地一跃而为“鱼米之乡”,其后每一次的湮废和疏浚都引发激烈争论,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绍兴发展史,就是一部鉴湖治理史。
在“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今天,鉴湖焕发出了怎样的新颜?世人能重新找回“失落的鉴湖”吗?日前,记者重走了鉴湖部分河段,触摸到了一个令人惊艳的鉴湖。看过它的人都不会否认,假以时日,这里将成为绍兴水城的新名片、绍兴旅游的新地标。
触摸到了一个令人惊艳的鉴湖
古山阴道 移步换景
歌颂鉴湖最有名的诗句当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过偏门跨湖桥便是跨湖桥直街,这里也是“古山阴道”的核心地段,记者的鉴湖之行就从这里出发。
远看跨湖桥,高拱巍然,上覆以乌篷状的黑瓦,一股浓烈的绍兴气息扑面而来。下得桥来,一块上书“古山阴道”的青石匾映入眼帘。斑驳的石板路、白墙黑瓦的老台门、闲坐聊家常的老人,一切都是如此从容安静,时光在这古老的小巷里仿佛停滞了。夕阳下,墙角挨家挨户种植的月季花开得正旺,让人的心底油然生出一股暖意。
从长长的小巷出来,一抬头,前面就是一座精致的小山,山上被沁人心脾的绿植和各种各样摇曳的小花覆盖,随着山路蜿蜒,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你以为这是山吗?错了,严格地说,这里是一座“屋顶花园”。“山”的底下是镂空的大型地下车库,花草从山上垂挂在车库门口,使得车库在这充满自然生趣的地方毫无违和感。
垒山的土则是就地取材——在山脚,马太守庙前,有一处美丽的小湖,岸边花草环绕,湖中睡莲粉嫩——这是一处为纪念马臻所筑的人工湖,名曰“小鉴湖”,想来马臻守着如此美丽的湖应当欣慰了。附近的居民给这处美丽的公园取了个朴素的名字——山水园。
踏着湖中的石板桥,过去便是马臻庙和马臻墓了,对这位为鉴湖立下汗马功劳的1000多年前的太守,周边居民自发地拜祭从未断过,空气中始终氤氲着香烛的气息。
沿着花草的小径继续蜿蜒前行,到马臻庙后,眼前不由得一亮——那是鉴湖沿岸错落的灰白建筑带来的视觉效果。宽阔的鉴湖水面波光粼粼,一组形似乌篷的建筑直插入湖中,据说站在对岸,能拍出“水中乌篷”的感觉,因此这里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云泊乌篷”。
泛舟鉴湖 自然亲近
湖中坐船继续西行,沿岸皆是这样的灰白建筑,在湖光山色中散发出浓浓的江南水乡的韵味。待定睛细看时,却又禁不住拍案叫绝了——它们是如此特别,严重不对称的屋顶,旧砖残瓦的大量使用,故意裸露的水泥墙体,大小不一的窗户……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让人不经意间品味到自然的亲近。
敢如此大胆的是中国美院教授、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当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用现代的材料演绎历史的痕迹”。在鉴湖,王澍将这一理念用到了极致,历史的沧桑感从旧砖残瓦的缝隙中,从青砖、白墙、石板路、老台门中汩汩流出,而大量打破常规的线条设计,则使一处处建筑宛如从地上长出来的一般,散发出一股自由奔放、闲云野鹤般的味道。
一路泛舟西行,再看两岸建筑,便如品散文,读出了“形散神不散”的味道了,真正是“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据说设计完成后,王澍自己也非常满意,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把鉴湖打造成“江南文艺复兴示范区”,让鉴湖能继续承载千年的梦想。 值得期待的江南诗意场所 鉴湖巨变 惠及民生 自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至今已经1800多年。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的鉴湖已成为绍兴平原河网,其核心区为市区偏门东跨湖桥至湖塘西跨湖桥的水域,面积约为24.6平方公里。
2009年以前,鉴湖不但不复南宋时的绝代风姿,且两岸一度被视为“脏乱差”的典型。家住青甸湖小区的居民刘阿琴记得,那时候走到鉴湖,老远就能闻到臭气熏天的味道,湖两岸也是杂草丛生,居民乱倒垃圾,厕所污水直排的现象比比皆是。
为再现鉴湖如诗画境,发挥鉴湖行洪排涝功能,2009年,我市启动了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东起漓渚铁路桥,西至壶觞大桥,以“挖掘鉴湖诗歌文化”为主线,钟堰问禅、快阁揽胜、鉴湖诗廊、画桥秋水、渔耕晚唱等公园景点都在这一期完成。
请问马臻庙和马臻墓在什么位置?
偏门知道吗 快阁苑晓得哇 城西交警大队认识吧 就在这一片
我带你去,离母校31年了,当年宿舍就是太守庙,晨读就在马臻墓旁,很想回去看看
谢谢,大致位置知道了。
楼主文章是好文一篇、《找回鉴湖》是好歌出自名家余秋雨作词、鉴湖不但是好江应是名符其实的绍兴城母亲湖,但现今个别人比较浮躁想用曹娥江替代她是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