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中国白酒需要反思的八个问题

很多人将中国白酒视为国粹,是因为白酒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但历经三千多年历史的发展,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正走向畸形变异。那么什么才是白酒的纯粹之美?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国白酒需要反思的八大问题唯有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将高仿茅台的价值发挥出来,供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1、品牌历史故事有多少属于杜撰?
中国白酒品牌很多,可有多少品牌故事以及历史能够禁得起历史考证?比如中国白酒巴拿马的金奖到底属于哪个白酒品牌?两个酒祖杜康酿酒之乡谁是正根?等白酒是国粹需要弘扬,可是弄了这么多不靠谱的消息难道是想让后人以讹传讹?
2 白酒是国粹,为何酒民几乎是酒盲?
人们常常以拥有数亿酒民自豪,然而竟然有99%的酒民对白酒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如果想调查一下香型、年份、勾兑、酒精、原酒、窖龄、陈酿、液态酒、固态酒的问题,可以肯定没几个人能答上来,甚至连家门口企业的白酒都说不清楚,回答都是什么好喝、不上头等适用所有白酒的无差别评价。无数喝了一辈子白酒的朋友估计进了棺材还是个酒盲,难道不令白酒行业人汗颜吗?
3香型是为自立门派还是为消费者?
白酒原本没香型之分,只是地域、工艺、原料不同而已。如今已从当初的四大基本香型衍生出12种,而且这几年又出现了很多自定义香型,大有不把香型搞烂不罢休之势。请问品鉴和酿酒专家:这么多香型品类有几个消费者可以鉴别?既然消费者品不出来香型的创新,有何意义?难道是为自立门派和制造概念吗?
4酒文化传承是否需要消费者的参与?
一直在呼吁保护和传承白酒文化,但这么重大的课题只限于专家学者的范畴,似乎与老百姓无关。企业只管卖酒,觉得没义务做酒文化的普及。长此下去白酒正重蹈国粹京剧的覆辙既:随着改革开放听众逐渐远京剧这门国粹即将断代。白酒企业难道不应从中吸取教训吗?
5产品是概念还是名副其实?
中国白酒产品概念已经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什么窖龄、窖底、老窖、小窖、泥窖等;什么窖藏、陈藏、洞藏、封藏、埋藏等;以酿为概念的特酿、精酿、佳酿、陈酿等;什么生态、原粮、有机、绿色、纯粮等。这些概念90%以上玩的都是偷梁换柱、以偏概全之类的把戏。大家对白酒的敬畏和崇拜正被名不副实的产品伪概念毁灭!
6喝到肚里的酒有多少是包装费?
从起源上讲白酒是没包装的,先人酿酒的初心是为了好喝与助兴,而且喜欢没容器的散白酒,有个酒樽或葫芦作饮酒器皿就罢了。可是今天不算酒瓶单是酒盒成本已经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以上,按照2016年销售收入6125亿来测算,消费者喝到肚里的有1225亿是包装而不是白酒!中国白酒的本质是纯朴的,可社会文明了、进步了,为什么要放弃纯朴甚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7中国酒礼是必须还是负担?
30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式酒礼文化,它一方面强化了饮酒的仪式感,顺应了社交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满足了很多非文明的、丑陋的、饮酒目的。如今天已然成习惯的名酒行贿、敬酒必干、酒令灌酒等等。这些以酒礼为名行害人之实的东西实属垃圾和糟粕,难道不该早日抛弃吗?
8消费文化提倡从众还是个性?
众多白酒企业骨子里觉得消费者不懂酒必须听我的,依然停留在我生产什么你就喝什么的导向思维。如今酒类消费已进入需求多元化时代,出现了众多个性化的口感、品类、包装、场景的白酒消费文化需求。随着80后成为消费主流,产品风格和消费场景及消费文化的差异化已成趋势。试想,白酒企业还能继续剥夺消费者的个性选择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