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乡县志》载,武乡县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从西晋始,据传说当上溯至西周,武乡先为皋狼之地,也有甲氏国之说,战国称涅,西汉始置涅县。本县五峪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可确定武乡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然而,44年前武乡县石门村曾出土一套(两件)文物,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认,这套文物与磁山文化基本相似,据今已有7800年历史,比著名的仰韶文化还要早近2000年。这一发现将武乡县的历史又提前了四千年,充分印证了古上党地区的悠久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套价值连城的国宝居然尘封已久,至今还鲜为人知。
一声炮响之后
1971年,原石门公社决定,准备修一条河(河不凌)石(石门)简易公路,避开河滩,将路面提升到半山腰,彻底改变“一年半年路不通”的现状。尽管资金问题、设计问题、外公社土地占用问题……修路的困难重重,但到了年底,这条简易公路还是上马了。不过那时又没有什么大型设备,修路是靠各大队抽调劳力组成修路专业队,农田收种大忙季节专业队就要解散,修路队伍回村里忙于种收,所以,修路时断时续,直到第二年的秋天,路还未能通车。
进入石门村的峡谷与“石门”
就在1972年深秋,地里的庄稼基本收割好了,修路的专业队又开始上了工。从红门桥到牛鼻湾两千多米全是石山,路面要提升到山腰,这需要打炮开山。所以,每天中午和傍晚临近收工时都要将打好的炮眼装满药,在收工时,点火放炮。
一天中午,照例在收工时打了几炮。
待人们吃饭后慢悠悠来了工地,他们还和往常一样,在地头先点一堆火,然后围着火抽一顿旱烟,说一阵漫无边际淡话,才开始搬运炸下来的石头,先将大块的几个人搬动,推下河槽,然后才开始用铁锹清除小石块。突然,在碎石块中露出一件奇特的东西来,专业队员郝小山一声尖叫:“快来看,这是个甚呀?”
这套文物就是在这个地方出土的
随着他的叫喊,跟前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地方,远处的人们巴不得看个热闹,少动弹一会儿,也都围拢过来。原来,这是一支石头杆杖。长尺余,核桃粗细,中间略粗,两头稍细,非常光滑,与街上打饼子的小杆杖非常相似。
奇怪!如果说在土地里,可能在很久以前有古人埋在下面,在这死石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稀奇的东西呢?难道古时候也会有人在这石头山上埋什么东西吗?一连串想不通的问题在相互猜疑着,人们你一言他一语,议论来议论去,也说不出个情由来。这时,有人说,“咱们再翻翻,看里面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大家使锹的使锹,用镐的用镐,围着一堆积石,乱翻起来。
翻着翻着,果然,又一件更大的东西露面了,这是一件石面案,宽不足尺,长约尺二三,形状好似打场用的木钎,下面还有四条腿,前短后长,从其光滑程度来看,这是人已经使用好久的物件。两件东西放在一起,原来是一套。
这就是传说中的“宝”吗?它是怎么埋在这里的?在这个山石之间,还有没有类似的“宝物”?
一个惊奇的结论
留在山崖上那个奇特的“牛鼻子”
牛鼻湾发现“宝”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里人们争相观看,公社的院子里人声鼎沸,言谈间又与那个古老的传说相连起来。在一饱眼福之后,在许多猜想之后,在一阵议论之后,那时,由于人们对出土文物的认识不足,更不知道它的价值,那套出土的石头“玩艺儿”,也放在公社灶房面案下面的土窑子里,渐渐这件事也就被人们淡忘了……
直到1984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王克林下来进行文物调查,得知了这一消息,在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石门乡政府,当他们说明来意,这东西出土后,也没有上过什么帐,更没有什么移交手续,乡政府的领导一下子说不清文物的去向。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乡政府曾经进行过必要的翻修,而领导也不知换了几茬。物是人非,谁还能说清这东西所在?
好在乡政府还有几位一直在此工作的同志,乡政府领导把这几位“元老”找来,据他们回忆,又东翻西找,终于在一堆破烂中将这一套出土文物找到了。
这套出土文物,均为粗红沙石制成。磨盘为圆角长方形,前低后高,底部置横圆柱状盘足,表面非常光滑,由于长期使用,表面已经严重磨损,中部明显下凹;磨棒中间粗两头细,明显这是作为一套使用的生活工具。经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认真研究,定名为“石磨盘”和“石磨棒”,初步判定为古老的一套谷物加工用具。但笔者认为,其作为面食加工工具更妥当一些,因为由其外形尺寸与形状来看,若是加工谷物,肯定是不方便的,如果加工面食,比如今天的面案与杆面杖,还是能讲的通的。
鉴定,得出一个惊奇的结论:该套(两件)文物的产生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800年,其特征与磁山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似,划定属于磁山文化的基本范畴。对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迹,到目前为上山西仅发现武乡石门村的牛鼻湾,翼城枣园和闻喜坡头三处,这充分说明了这套文物的历史考古价值。如果在该地有更多的同时代的文物发现,完全有可能确立一个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文化——“石门文化”。
武乡出土了这样一套价值连城的国宝,把武乡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伸了4000年,也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的女娲时代,武乡这片土地上,便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而且从文物的造型和使用来看,当时在些居住的人类已经具有相当先进的制作技术,其中流传至今的代表食品有:疤饼、烙饼、烧饼、煎饼;米粥、面粥、和子饭;沾片子、面糊糊、面片、面条等等都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这套文物的出土,在中国文物史上有相当的影响,这一发现为探索山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很快,经过国家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一套价值连城的国宝。可是,如此珍贵的“国宝”在武乡现世,为什么今天却鲜为人知呢?
一个尘封的遗憾
“石磨棒”照片
一套出土文物,证实了武乡辉煌的历史文化。然而,武乡出土了这样经典的“国宝”,为何今天的武乡人却知者甚少呢?笔者曾与原武乡县志主编李志宽先生谈过,李先生讲,在编辑新版《武乡县志》时,这套文物已经被省考古研究所征集走,保存于山西省博物馆,我县曾派人去请求照一张照片,收入《武乡县志》,然而,省博文物部负责人说,“该文物属国宝,按照规定是不允许拍照的。”几经交涉,省博才答应,考虑到文物是在武乡出土的,可以特许你们拍一张照片,但必须收两万元的资料费。
省博的狮子大张口,让武乡县志办人员气愤不已,在我县出土的文物,本应保存于我县文物管理所,既然已经被征集,我们不予收回也就罢了,为什么拍一张照片也要如此天价?当时,武乡县财政很穷,出版县志的经费也不过几万元,县里真的拿不出两万元的资料费,来买这一张“国宝”的照片,几经请示,最后只好放弃。于是,这个“国宝”故事也就被尘封起来,成为武乡县的一大遗憾。
这套珍贵的文物出土时,笔者仅13岁,正在石门七年制学校读七年级,听说打炮打出了一套“宝物”,我们都去看热闹,公社的院子里已经围着一大群人,我们这群小孩子便从人缝里钻进去,有幸目睹了这套珍贵文物的芳容,虽然40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好在前一段有幸得到一幅该物照片,今展示出来让大家一睹芳容。
“石磨盘”照片
如此价值连城的国宝在武乡出土,这是武乡的骄傲,也是我们整个长治的骄傲,这是上党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然而,现在文物已经不在武乡了,而许多资料的记载中也被走了样,在我看到的所有资料中都将文物出土地武乡县石门村西的牛鼻湾(是地名而非村名),标为武乡县牛鼻子湾村,这样以讹传讹,再过多少年对此文物进行确认时,来武乡找不到这个牛鼻子湾村,这件文物的出土地不又成了悬案?
为历史正名,为“国宝”正名,我写下这篇文字,来宣传一下武乡出土的珍贵国宝,来标榜一下长治灿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知道上党上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原创:家乡之音
作者:郝雪廷
历史这么悠久呢,为家长点个赞吧
我的家乡在武乡
给我们老家点赞
大武乡雄起
给家乡点赞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