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如何提高能说会写能力?

朱树英律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共同为新书发布揭幕
2018年3月1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与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的朱树英律师《苦寒磨砺筑方圆》新书发布会在知识产权出版社16楼召开。会场三面沐浴阳光。东临北京海洋馆、向南北京动物园尽在眼底、向西可远眺国家图书馆。真可谓京城难得一见的开会“宝地”。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副主任高胜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因参加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培训无法参会,为此发表了书面讲话。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代表出版单位致欢迎词并为《苦寒磨砺筑方圆》新书发布揭幕。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代表,刚刚卸任的住建部建筑市场司司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到会祝贺并作讲话。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袁华之律师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业委员会到会祝贺并讲话。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明军律师与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杭州分所主任陈沸律师分别代表律师同行与建纬所同事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讲。此外,朱树英律师的老朋友,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副院长逄宗展、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院长祝先进、滳慧商学院院长高度强也到会祝贺并讲话。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先生全程主持了本次会议。
发布会现场,聚集了律师业、建筑业、新闻业等各界嘉宾百余人,足见朱树英老师的个人魅力。每位嘉宾的演讲都围绕如何与朱树英律师结缘、朱树英律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至深影响、如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展开。在专业之“见”环节,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杭州分所主任陈沸分享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也是朱树英律师、以及建纬所的真实写照。这让我们不由好奇,建纬所为何能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化律师事务所?盛誉之下的建纬精神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精于业
1992年,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与上海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及领导的指导下,上海建设律师事务所成立(后更名为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如今,在法律服务逐渐精细化的当下,专业化成为了律所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建纬所在建所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化之路。
25年来,一路风雨一路歌,建纬所作为中国大陆首家以建筑、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律服务为特色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始终抱定宗旨,矢志不渝,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用优异成绩证明了做专业化律所的可行性,成为当今律师行业内建设领域法律服务的标杆与模板。
在秉持专业化的理念之下,建纬所一直以来优质的服务成果,也多次获得了社会各界、客户、以及同行的认可和荣誉。除了司法部文明律师事务所和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外,近五年建纬所更是稳居钱伯斯建筑工程及房地产领域领先律所、《建筑时报》“最值得推荐的10家中国工程法律专业律师事务所”桂冠。
这诸多荣誉的背后,点滴间均可见建纬人以专业立足法律服务市场的精神内核。
勤于笔
以朱树英律师为领头羊的建纬人笃信:专业律师需要不断总结法律实务,提升理论水平。而律师成为作者著书立说,是最有品位、最有成效的营销方式之一。正如《中国式律师营销》一书作者段建国所言,“律师通过出书,让客户认识了他们;律师通过出书,得到了同行的赏识。律师出书是很有品位的营销,律师出书可以展示自己突出的专业理论造诣。专著是作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作者潜心研究成果的展示。一本好的专著不仅可以推销作者的理论思想,也会说服读者,赢得读者认可。”而朱树英律师在担任建纬所主任25年的光阴中,先后出版了6本个人专著共计250万字,参与撰写或主编的著作17本共计1639万字。这些著作奠定了朱树英律师成为“律师之师”的尊贵地位,也奠定了建纬所作为全国建筑法律服务领域的龙头地位。
而通过写作营销自己,也成为了每一个建纬人根植于心的信念。作为一名有担当、负责任的律师,如何才能使自己能够不断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不断研究新的法律操作实务,不断满足法律服务市场的服务需求?这是每一个建纬人反复拷问自己内心的问题。
研讨会上,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新书作者朱树英发表了《耐看中听,提高律师代理词的说服力》主题演讲,就律师为何必须写代理词、一份优秀的代理词中每个部分的写作思路以及目前律师在代理词写作说服力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地讲述了代理词的写作技巧。
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建纬人笔耕不辍。朱树英律师带领建纬所有志于写作营销发展的同人从1993年至1997年的专业定位初创阶段、1998年至2002年的服务模式首创阶段、2003年至2007年的品牌建设续创阶段、2008年至2012年的完善主办勇创阶段、到2013年至2017年的二次腾飞再创阶段,以寻求主管部门支持出书、撰写个人专著、与他人合作著书等三种形式,围绕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出版了诸多对律师个人、对建筑业、对整个法律行业都影响至深的理论、实务类书籍。
仅以朱树英律师为例,从事专职律师30年来,始终坚持每天撰写工作日记,共发表 204篇热点法律专题论文、147个典型案例分析。17年来,《建纬律师》出刊118期共计920万字。建纬人累计出版17本著作,总字数近2000万字。这些都离不开所内各位同仁勤于笔的优良习惯。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强调,法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年轻法律人,首先要经过法学院专门的学习,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然后在法律工作中努力修炼,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此基础上,学会说学会写,掌握语言和书面表达的艺术。处理法律问题合法合理得当,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法律而不产生歧义,达到这种程度,离一个法律艺术家就不远了。
事实说明,律师注重写作营销能够提高律师的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写作营销能够扩大律师的业务来源,律师的著书立说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总之,律师要成功必须走写作营销之路。
炼于演讲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营销学认为,好的品牌也需要大力推广,专业律师的成功和业务做强、做大,同样离不开自我推广和营销。律师的专业能力需要法律服务市场和委托人的认可,专业律师承揽业务需要面对同行的竞争,只有通过有效的专业营销,才能扩大律师的影响,才能赢得更多的业务。因此,一位成功的专业律师首先应该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而演讲,无疑是写作之外,律师进行有效营销的又一利器。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指出,演讲与写作,乃律师之基本功。也正是演讲与写作的基本功底,使得律师群体中有普通与优秀之别、优秀与杰出之分、杰出与卓越之异,也使得律师工作成为一个始终努力、永续学习、终身奋斗的专业职业。
开源,是建纬人最为可贵的品质。相信多数法律人,都是通过演讲而认识的朱树英律师。从事律师行业30年以来,在本职工作的同时,朱树英律师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业余授课。授课对象从最初的律师行业发展到提供专业服务的建筑、房地产企业,又发展到整个中国的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授课的地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已讲遍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讲课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朱树英律师曾应邀在多地仲裁委员会以及江苏省和北京市等高级人民法院及中国法官协会讲课,还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有关建设工程和房地产emba法律课程的法学客座教授。
朱树英律师不仅自己演讲,还倡导全所律师通过演讲来营销自己。他认为,作为专业律师,其营销方法应该符合专业法律服务的基本特点和专业律师的身份。在成为专业律师的进程中以及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专业律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营销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演讲,就是诸多营销方式中最为高尚、委婉、儒雅、精准的。
律师演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营销方式,是因为律师演讲的对象是有特定需求的听众。律师演讲营销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其成败自然要遵循市场规律,而来自演讲市场的受众的评价和认可是最公平的。律师的演讲如果能契合受众的需求,受众自然会在课后围着老师提问、交流、要名片。律师的演讲如果真正能够解决受众想要解决但自己不知如何解决的具体法律问题,受众就会产生“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的感慨,遇到问题自然就会想到找这个律师来帮忙解决,律师演讲也就产生了扩大业务来源的市场效应。
在演讲方面,朱树英律师当之无愧的是“律师之师”。他认为,要切实解决以上两大前提性的关键问题,需要加强演讲的锻炼与磨砺。这不仅需要给同行讲课,通过同行的反馈发现专业知识领域的不足;还要尽可能更多地给不同的受众讲课,从而感悟不同的受众对所讲内容的不同需求,了解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久而久之,思路就更清晰了,出路就更明确了。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程滔教授与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梁雅丽律师分别从学术与实务两个角度,关于写作与演讲对律师文书写作与律师业务技能的重要意义表示了高度认同。
作为一名律师,没有比得到客户的认可更重要的了;作为一名律师,没有比得到同行的尊崇更为骄傲的了。正如许征律师所言,朱树英律师作为一名上海人,没有北方人的伟岸,却有北方人的豪爽;拥有南方人的精明与严谨,却没有南方人的拘谨与“小心”。
他时刻保持学习的勤奋,并抓紧一切时间总结、提炼、制作课件,在第一时间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分享。这种开放的心态,也内化为了建纬人精于业、勤于笔、炼于演讲、乐于分享的精神内核。
相信在此精神内核的引领下,建纬注定将迈入更加辉煌的未来。
最后,刘桂明副会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刘会长的总结幽默风趣,不时引起会场阵阵笑声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