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走出致富能手

天气正好,阳光普照。
身上沾着泥巴,胳膊上还挎着满满一篮子鲜香菇,从大棚到院外,倒出、摊平、晾晒,一气呵成。一篮篮的香菇从大棚里“新鲜出炉”,许新节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许新节在自家的大棚里摘香菇
外表朴实,笑容爽朗的许新节,今年60岁,家住重渡沟管委会磨湾村,家中5口人。2014年,许新节家被定为贫困户。
前几年,全家的生活开销,孩子们上学的花费全靠着许新节和丈夫苏石卿在外打工所得。夫妻俩人四处打工,她到新疆摘棉花、给村里栽树、替人家干农活……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活,只要能挣钱,俩人干了个遍。
雨后总会见彩虹。随着孩子们毕业参加工作,拿上工资,家里的负担小了,但是俩人仍在不停的干活挣钱,日子慢慢的往前过了。2016年,许新节家脱了贫。
“现在比以前日子好了,但谁不想过的更好。”虽然脱了贫,但许新节不满足,她要把日子过到人前头。
2016年10月,磨湾村上马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了38个香菇大棚,香菇架、洒水管等全部由村里建设安装,一个香菇大棚一年承包费用1200元,村里鼓励群众来承包。
“我以前也种过香菇,路数都懂。村里的大棚承包费用也不高,何不承包一个自己干?”许新节心动了。
最重要的是,许新节认准了只要下茬,一定能挣钱这个理儿。
许新节在晾晒香菇
说干就干,许新节从不拖泥带水。带上钱,找到村里,承包了两个香菇大棚。
“有人说我干不了俩大棚,我偏不信。只要肯下劲,一定能干好。”许新节坚定的说。
就这样,许新节开始了自己的“大棚生活”。
磨湾村的香菇菌种由村民们一起制作,谁需要谁购买。买完菌种,放置菌种的时候,就全靠许新节和丈夫俩人了。
一个大棚3500袋,两个大棚就是7000袋。一般来说,放置菌种一个大棚得3天,两个大棚得6天。许新节和苏石卿,没早没晚,硬是花了2天时间就放置完了两个大棚的7000袋菌种。
“那两天,开水泡面就是饭,一天两顿,夜里11点多,俺俩还在棚里放菌种呢。”说起辛苦,许新节反倒很坦然。
放完菌种,在外务工的丈夫再次出门,只留许新节一个人照料香菇大棚。
菌种养菌的时候,手不能碰菌袋,许新节就挨个看菌丝的成长状态。等出菌了,许新节就挨个给菌袋刺孔、输水。一天下来,许新节累的腰都直不起来......
香菇得适时采收,先熟先采,这样才能高产优质。到了香菇丰收的时候,许新节从早到晚摘菇、剪菇、烘干、贩卖......把一件件事情利利索索的干下来。
2017年,许新节卖香菇挣了3万多元,拿着到手的钱,许新节别提多高兴。
趁着打理香菇大棚的间隙,许新节还养了150来只羊,到了年底,卖了羊,除去开支,又挣了4万多元。
“今年还要继续种,我要在这大棚里走上致富小康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许新节信心十足。(侯豫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