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一段70年的军民“鱼水情”,将讲给全国人民听,还原烈士形象


上虞区东关街道凌江村一处普通的尼姑庵里,一张毛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这里静静地躺了60多年,牺牲的军人何许人也?为让烈士英名重见天日,一群普通的上虞老百姓开始奔走。4月6日,本报以《尼姑庵里藏着一张毛主席签名的“光荣证”》为题报道了这个故事,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7套、《中国国防报》等社会各界的关注。
24日下午,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纪实”栏目报道组一行专程从北京赶来绍兴,采访这张“光荣证”背后的故事。栏目编导付书琴告诉记者,在网上看到关于一群普通人寻找烈士及其家属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它有历史感,有很强的故事性,又充满了正能量,一群小人物为让烈士英名重见天日接力奔走,其中又牵出一段70年前老百姓救治革命军人的故事,非常圆满,非常感人。”
“据庵里已逝尼姑月光告诉我,当年(1947年),就是从这条河里,朱金海和他的战友们上了岸,躲进了绿筠庵里;养好伤后,他们又从这里坐船渡河,赶往四明山,寻找大部队。”24日下午,绿筠庵净齐主持对着记者的镜头,指着位于绿筠庵背后的一段河溇说。
绿筠庵位于东关街道凌江村,已有240余年的历史,那张给朱金海烈士家属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就藏在那里,1955年,因为找不到朱金海烈士的家属,当地乡干部把它送到了曾救治过朱金海的绿筠庵里。如今,70年过去了,英雄已逝,但见证过这段军民鱼水情的河溇还在。
凭着一张发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从去年10月开始,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上虞市民加入寻找烈士的行列。“家住百官街道的杜康年跑了好几趟,到上虞档案馆查到了朱金海烈士的资料,证明朱金海烈士是上虞永和新岙村人。我知道后,往永和跑了两趟,终于把烈士的侄儿找到了。”24日,80多岁的东关街道退休干部陈维昌对记者回忆道。
在绿筠庵里,记者认真拍摄了当地老百姓捐资为朱金海烈士立的纪念碑、当年军人们乘船离去的河溇等,在接下来将近一周里,他们还将遍访参与此事的上虞热心居民,并到朱金海烈士的老家、牺牲地深入采访,以还原更加鲜活的烈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