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平方米。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微增,达到.平方米。不过当时自有住房的比例很低。年,城镇居民居住公房的户比重为.%,居住自有房的户比重仅为.%。到了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平方米。惠州楼盘
在住房面积增长的同时,住房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居住环境整体较差,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从平房、筒子楼到石库门,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较为普遍的居住现象。现在,居民住房已经转变为现代化的具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的成套住宅,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住房以土坯草屋居为主,且多散布于后街小巷;世纪年代、年代,居民用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转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年城镇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和砖混材料建设的住宅占.%,竹草土坯仅占.%;二居室以上和单栋楼房和平房占所有居住样式的.%,一居室和筒子楼或连片平房占.%,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从年开始,我国对城镇住房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对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经济适用住房。随后几年,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施工面积和供应套数大幅增加。
随着住房保障工程的大力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年至年,全国共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多万套。自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到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万套,通过住房保障工作,约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在住房条件改善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至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万亿元,年均增长.%。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达个,比年增加个,房屋施工面积达万平方米,比年增长.倍。住宅投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至年,全社会住宅投资年均增长%,其中农户住宅建设年均增长.%。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亿元;年完成总产值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年完成总产值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年完成总产值亿元,突破万亿大关;年完成总产值.万亿元,突破十万亿大关;年完成总产值.万亿元,突破二十万亿大关。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万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
不过,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种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促进市场理性回归。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见共条,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此后,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年以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基调,“租购并举”住房供应体系逐渐成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