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终于把「办公版QQ」拿上战场,逐渐长大的用户,你们还回来吗?

不知道你是否记得,在今年三月,腾讯低调地推出了一个“办公版qq”——tim。
tim推出三个月以来,一直十分低调,今天,腾讯的产品总监们,终于出来跟媒体聊了聊,介绍了一下这款软件的理念。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产品,tim,其实就是腾讯(tencent)的im的意思。这个tim乍眼一看,让人想起了之前的qq轻聊版。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轻。
tim去掉了qq的广告和娱乐功能,包括qq会员、天气、qq秀、厘米秀、个性装扮、空间和游戏等;同时也精简了公众号模块,整体视觉风格也更为简约。它支持好友、消息完全同步,你可以理解为你下载了一个轻巧版qq。
tim移动版界面
不过轻巧版的措辞也部完全准确,在删减了娱乐化功能的同时,它还增加两个在办公场景中经常用到的功能:在线文档编辑和日程。
在线文档编辑功能可以说是这个上线之初的软件主打的亮点。《腾讯传》中就有提到,腾讯创立之初,qq之所以能打败专注商务场景msn,良好的传文件体验是重要一击。不过,腾讯即通产品部产品总监鄢贤卿认为,既然经常需要多次传输,何不直接在线协同编辑。尤其是在协同工作非常普遍的今天。
tim在线文档功能支持包括字体、字号、格式刷、插入图片等在内的50多项word和excel基础编辑能力,函数、表格筛选、窗格冻结、插入链接等能力也正在开发中。最新1.1版本中,多人在线文档协作的功能,还增设了授权好友编辑的模块。
更深层满足白领用户需求
腾讯方面并未透露tim目前的用户数,但鄢贤卿表示,“数据真的很不错”。
在qq本身强大的基数助攻下,tim的用户数增长很快,甚至让人惊喜的是,tim还重新激活一些非活跃qq用户。这似乎说明,tim真的满足了一些以前的qq没满足的需求。
腾讯透露,tim有超过10%的新增用户来自非qq活跃用户,因为tim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在目前的tim用户中,有近20%的用户每天使用邮件和在线文档等功能。在线文档协作,似乎也是团队在多次讨论和调研之后得出的激励点(说服你为什么要用这个软件的点)。
qq是腾讯的起家产品,可以说是一款国民级社交软件,然而最近几年,在微信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qq用户的用户则面临增长停滞。36氪此前撰文指出,qq已经在8亿月活的规模上停滞了四年多。甚至两度出现负增长,分别是2015年和今年的一季度,同比下跌约1.9%。
虽说随着移动端原生app微信的出现,不少qq用户转移到了微信上,但qq用户的流失或说活跃度的降低,与其本身的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也有关。
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市场部总经理李丹曾说,两个产品定位的差异在于 “微信让沟通更有效率,qq让沟通更有乐趣。”从使用人群上来看,腾讯公司副总裁、即时通信线负责人殷宇也在2015年时说,微信的用户60%以上是25岁以上的人群,qq正好相反,大部分是26岁以下的用户。
这样来考虑,qq的用户群实际上并不稳定,随着用户长大,开始更多地接触社会,社交需求就会转移到沟通效率更高、更为成人化的微信(多年前也许是msn)上来。然而,微信本身并非是一个为办公场景所设计的通讯工具,相较于qq,它的聊天消息同步、群组和传文件功能,其实并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因此,鄢贤卿认为,白领这部分的市场一直存在空白,有很多企业在这个市场探索。“tim和qq,是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有机会通过tim提供办公领域更强的黏性和更深的沟通诉求,主要是解决这个点。”
qq的双品牌战略
作为一个通用的社交平台,qq面临的另外一个隐忧也许是,市面上出现的垂直类社交软件越来越多,比如基于兴趣的社群、同性恋社交软件、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等。做产品的鄢贤卿也能观察到,用户的使用行为,实际上在不断细分。国外也是类似的情况,即便是facebook自己,旗下也拥有whatsapp和instagram等社交软件。
“你可以把这看成是qq的多品牌战略。”
一旦办公人群的高效沟通的需求得到满足,似乎用户“长大”之后,抛弃qq的可能性也更小。
这样看来,tim与qq用户,后端的团队和关系链是一样的,就像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社交解决方案,以增加粘性。
更重要的是,这次,腾讯内部似乎非常重视这个软件。
如前所及,其实腾讯之前也有试过做c端的办公版qq,包括腾讯tm、轻聊版qq等,但一直负责这方面产品设计的鄢贤卿表示,之前的更多像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被用户需求推着走,产品功能的加减并没经过这么深的思考。从数据上来看,这次的tim,用户增长情况也远比之前的轻聊版好。
这次,腾讯希望更系统地去做办公版的qq,其域名http://office.qq也能明显看出这个版本的定位。不久,原来的轻聊版将会彻底取消,与tim合并。未来,qq这个产品,主要就分成两个品牌:面向年轻人的qq和面向白领的tim。
腾讯方面表示,为了保证产品调性,tim前期不会加入打卡和签到等强流程管控的功能,在平台黏性足够大,用户足够活跃的情况下,可能做一些轻度的 to b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