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州降为一个县,撤销一个县,建立一个城市——一个县的命运
这部作品是对历史博物馆专栏的贡献,它只代表了作者的个人观点;这部著作不是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次传播,违者将被起诉。
作者:余弦一号
*作者是非专业人士。如果有任何错误,请纠正我。
*完整的州和县统计表作为附录列在最后,不插入正文。
单名县的现状和目标
“单名县”,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县的专有名称只有一个字”,所以“单名市”和“单名区”。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熊安新区的熊县。
根据中国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mainland china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3210个,港澳台地区有21个,即县级以上地名3233个。其中,专名全部集中在mainland china,即97个单名县、9个单名市辖区和1个单名市,仅占全部地名的3.3%左右。可以看出,单个地名目前还很少见。
华先生在《论中国的单县》一文中指出,自民国以来,中国已有202个单县,到1994年,中国仍有157个单县。
是什么让一个县消失得如此之快?正如标题中已经说过的,这是市场体系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60多个单名县因更名为城市或市辖区而放弃了单名,只有少数几个县干脆更名或合并。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国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和行政区划并不禁止在城市和市辖区使用单个名称,而且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城市和市辖区使用单个名称,但考虑到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语言习惯,新中国以来所有更名的单个名称县都根据不同的原则改为双名或多字名称。
在前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如何在建立一个城市或建立一个地区后获得单个县的新名称。在这里,我将再次总结几种可能的情况:
,原来是“x状态”,直接用“x状态”作为专名。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为大部分现有的单一名称县是单一名称州的后裔,这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原政府,以政府命名。如“叶县-莱州市”和“蓟县-卫辉市”。
如果以前不是由国家统治,可以加上传统城市的常用名称的后缀,如“都”、“市”、“市”,并加为双名。如“花县-花都区”、“邹县-邹城市”和“户县-胡依区”。
以郡府命名。如“黄县-龙口市”、“富县-瓦房店市”、“亚县-三亚市”和“军县-丹江口市”。
以地形或景点命名。如“潮县-巢湖市”和“关县-都江堰市”
保留“郡”作为专有名称的一部分。如现有的“辉县市”和“梅县”,曾经存在的“万县市”和“吴县市”。但是,这种在现行政区域内叠加常用名称的命名方法不科学,容易造成不便。
完全取了一个新名字。如“巩县-巩义市”、“贵县-贵港”和“密县-新密市”。其中,贵县曾是“贵州”,但它与贵州省同名,所以它找到了一个新的名称。
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不进行大的调整,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单名县的数量肯定会继续减少。
一个县的起源
虽然历代(包括近代)都有新的单名县级行政区,但绝大多数单名县出现在历史的三个时期,即先秦至汉代、明初至民国初年的一个时期和两个时点。
从先秦到汉代,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单音节词在先秦时期仍是汉语的主流,所以大多数地名也是单音节词。虽然到了汉代,汉语词汇已经向双音节发展,但以先秦诸城为基础的新县城带来了许多单名县城。
明初和民国初年单名县的大量增加,源于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即标题说“州减为县”——单名州减为州名县。
在前一篇关于“九州”的文章中,我简要介绍了行政区划“州”的发展。隋唐时期,虽然国家取代了郡县成为大量统一的郡县行政区,但其命名仍延续了古代九州,也是大多数古代地名的主流特征,即以单个地名为主。
唐宋时期的双名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常见,主要是周俊和即墨。内地为数不多的双名州之一,当它们有相同的名称时,更可能使用方位词来区分它们:例如,至今仍在使用的“雄州-南雄州(河北省雄县-广东省南雄市)”组。
像县一样,大多数行政办公室都设在一个现有的县,而这个县是在同一个城市作为国家被称为“郭毅县”或“福国县”。
到了宋代,许多高级国家被提升为政府,而政府制度的普及又开始导致国家地位的下降。然而,真正的国家级行政区的衰落始于元代。
元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融合了宋金制度,具有原始的构成,十分复杂。省制稳定后,鲁成为主流的二级行政区,南宋东南地区一大批后来被征服的昔日州府,也轻松地变成了道路。这导致了著名的“x国之路”在南方的扩散,也奠定了明朝以后“x国之都”的基础。
在州府升格为州的同时,许多县也升格为州,这导致了大陆上出现了大量的双名州。
袁婷在一些内陆州,特别是在中书省,开始了废除郭芙郡的行动,这是导致后来出现大量单名郡的行为之一。
明朝建轮回乐园最新章节立前,朱元璋就开始改革元朝混乱的行政体制。首先是向政府转变的道路,这就挽救了一级行政区的道路,使政府成为绝对主流的二级行政区。
然后是国家的降级。元末明初,大量直隶沦为政府管辖的属州,而元末无管辖权的属州和较小的直隶则直接沦为县。这一“降州为县”的过程,并不是废除国家所有制,保留其附属的郭县,而是先废除附属的郭县省为直辖市,再降州为县,继承国家的固有名称。
这样,大量的单一名称州变成了单一名称县。
然而,保留下来的直隶及其所属各州最迟在成化年间被遗弃在郭芙县。此后,原则上国家只有直辖市和县,而没有更多的附属郭县。
元代至明初的国家体制改革,使许多从秦、汉、六朝沿袭下来的古代县名彻底消失,留下了一堆隋唐时期创制的单一名称。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去掉州名而保留原附郭县名呢?究其根本原因,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是通县的行政区划名称的地位高于所附的郭县名称。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使用,如果一个县城也是统一的县的行政公署,原来的县名将会逐渐少用来称呼这个城市。
就好像每个人都必须习惯于把一个地级市的城区统称为“某个城区”,而不是用市委、市政府所在的区的名字,或者你可能不得不把“北京城区”称为“通州城区”(浓雾)。
民国初年,“弃政救县”是一句老话,即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的“统一现有地方行政局的组织令”。
所有的政府机构都被废除了,所有的县级行政区都统一使用“郡”作为通称。直隶地区的原辖地和三州都是县一级的行政区,明初改为县名。
宣彤三年各省单名州数图(底图来源:复旦大学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南海诸岛不在底图中,请原谅)
清朝前夕,中国有108个单一名称的国家,所以在理论上,有108个单一名称的县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政区划改革的结果。除了现有的98个单名县外,理论上中国“弃政离县”后还有206个单名县,这与开头引用的“202”数据几乎相同。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单一名称的州由于各种原因改变了它们的别名,有些甚至直接改为“x州和县”。也有一些行政区不是单一名称的国家改为单一名称的县,如各种“国家大厅”。
更有趣的是,在政府被废除后,一些多元的郭芙县的待遇也可能触及到单一名称县的增加或减少。例如,单名的“岷县”与后官县合并,福州的另一个郭芙县与杭州的两个双名的郭芙县钱塘县和仁和县合并为单名的“杭县”。
现有单个县的源统计
中国现有单名县的省级分布(底图:高德图、南海诸岛不采用制图模式,恕我直言)如图所示,中国的单名县主要集中在北方和四川,其省级空分布格局与上述清末单名州和单名县的分布非常接近,处于同一条线上。
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背景已经大致给出了:
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许多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单音节地名;
在元、明、清三代,北方和四川盆地很少有国家直接被提升为路宅,但它们被降为单名县或保留到清末。
在现有的97个单名县中:
明朝初年曾有37个单名县划归国家所有:
山西省蔚县、河南省息县、湖南省游仙县、湖北省睢县等县的县名比州名出现得早,但当它们减为县时,郭芙县就被废除了。
甘肃省辉县在经过短暂的郡县化之后,恢复了国家的地位,并在清初又被还原为郡县。
民国初年,因“弃政留县”,有33个单名县:
山东莒县、陕西陇县、富县等县的县名早于州名出现,但当它们降为县时,郭芙县就被废除了。
山西省代县、河南省睢县、湖北省睢县、广西省横县和陕西省郏县在明初被暂时划为县,然后恢复为州,直至民国初年。
河北省蔚县最早建立于清朝初期,但后来该省被并入国家,并在民国初年再次沦为一个县。
吉林省宾县和湖南省南县分别从宾西法尼亚府和厅迁来,不隶属郭县。
综上所述,明初和民初与行政区划改革相关的县有65个。在现有的97个单名县中,只有32个(约三分之一)与这两起事件无关。
此外,莘县虽然在唐代废除了国家,但它也是第一个州名,后来郭芙县改为与国家同名。因此,有59个单一的县完全来自一个单一的国家,约占60.8%
在其余38个与国家所有制无关的单名县中,有23个在先秦至汉初,约占60.5%。
更有趣的是,四川省的礼县和甘肃省的康县是在民国中后期命名的,而山西省的古县、河南省的新县和西藏的朗县是以新中国的名字命名的。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单一名称的州是以早期单一名称的县命名的,但它们被迁移到其他地方或与合法继承无关,因此这种情况仍然以州为先。
例如,在河北省黟县,秦设置的黟县在雄县,北齐废弃;隋在此置宜州,并设黟县,隶属郭县。明初,黟县被废为益州,民国初年,益州改为郡。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认为秦代的老沂县与隋代的益州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当代义县的始祖是隋代的益州。
唯一的城市——芒市
虽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单名县,但不要忘记,中国仍有9个单名市辖区和1个单名市。这九个市辖区是: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矿区及郊区、
山西省晋城市,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
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
在广东省汕尾市,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西两区。
攀枝花市有三个市区和三个郊区,直接分割东西的操作很有创意,就像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一样。这九个区名,都是纯属性的,无话可说,就像乡镇行政区烂街上的“城关镇”,是地名命名不规范、不科学的产物。
真正令人惊奇的是芒市,目前中国唯一的单名城市。
县级芒市是德宏自治州的居民,其母县是泸西县。1996年10月,它从该县撤出,建立了一个城市,并于2010年12月更名为"芒市"。
“芒市”的直接来源是芒市镇,鲁西市的前居民。作为一个地名,“忙市”起源于元代在此设立的“忙市路”,而“忙市”是当地土著部落的名称,即“忙市人”。
据《元史》记载,莽氏人是唐代南诏《舒曼》中记载的“莽人”。现代研究普遍认为芒市是德昂族祖先的名字。
明初,该计划将邙氏路改为邙氏府,但由于蒙毛政权的占领,邙氏路实际上无法修建。陆川之战后,方在此设立了“邙氏御仪龙案”。明末,邙市长一案改为绥靖司,清朝以前属于永昌府龙陵堂。
1915年,云南省政府设立了芒市、柘房、蒙板土司管理区,1932年改为鲁西管理局。“潞西”是指“庐江(怒江)以西”,1950年改为“潞西县”,后来从该县撤出,建立了一个城市。
鲁西改名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二战中缅印战区的重要据点,芒市远比它的上级师名更出名。大多数当地的主要特色和设施都是以"芒市"命名的,人们普遍支持恢复这一传统地名。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城市,邙氏的"市"不仅是一个专有名称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共同名称。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种待遇是不合适的。在两个专名都包含“城市”的情况下,前沙市的第一个“城市”和现在的天津市都代表商业集镇,它们可以直接作为通用名使用,但都安装在第二个城市。
从邙氏的划分演变来看,“邙氏”、“邙氏”和“邙氏”显然是以不同方式书写的同一个音译名称,其中的“城市”一词与当代行政区的通用名称“城市”无关,甚至不是传统的商业城镇“城市”。作为一种纯音翻译,把自己的“城市”作为通用名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
当然,也许其他人对这种变化有任何微妙和正统的原因,我没有能力在漫画中找到相关部门来验证它,所以我只能依靠知道它的读者。
附录
截至2020年2月各省的单个县
宣彤三年间各省的单名县
在宣彤的三年里,每个省都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州
参考文献:
1.、林娟、任、。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薛亚玲。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中国地名,2019(05):6-7。
3.陈冰。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中国地名,2017(10):16-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家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官方网站。
5.引用的史书和地方志不再一一列举。
文章来源:www.ato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