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和AI给制造业带来就业破坏?社科院报告给出否定回答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发布会现场 李京泽 摄为什么选择二手设备?“价格便宜,能买得起!要是买新机,经济压力大,资金到位也没那么快,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进度。”说到为什么选择二手设备,很多中小企的老板们都有这样的想法。
机器人和ai给制造业带来就业破坏?社科院报告给出否定回答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李京泽 张蔚然)以机器人、人工智能(ai)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已经到来,针对目前存在的对机器人和ai给制造业带来就业破坏的担忧,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0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指出,机器人对于普通工作岗位存在替代效应,但并不会带来突出的就业破坏效应。
资料图为智能焊接机器人。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机器人和ai时代,哪些人最容易被替代?
绿皮书指出,机器人、人工智能带来自动化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常规工作任务的工作岗位的替代,那些从事可被编码的重复性工作任务的工人最容易被替代。
绿皮书课题组研究估算显示,制造企业中使用工业机器人和数字控制技术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8%,这类企业中一线生产工人需求下降了196%。根据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机器人和ai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总体就业需求的负面冲击达到35%,这其中以农民工就业岗位为主,机器人和ai新技术应用平均每年替代160万~200万农民工制造业岗位,十三五期间大约达到800万~1000万。
自动化新阶段强调人机协作,而非完全机器换人
绿皮书同时指出,新技术应用增加了认知和技能水平较高及人机协作操作和管理服务的工作岗位需求,由于劳动力成本与新技术采纳成本的权衡以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新技术使中国劳动就业岗位流失的规模最终取决于人工智能在引导传统产业彻底变革的速度和程度。
绿皮书就此认为,机器人和ai是自动化的新阶段,更强调人机协作的关系,并非完全机器换人,新技术使操作技能更易掌握,低技能工人不会被直接淘汰,主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岗位转换,不会对制造业带来就业破坏。
绿皮书建议机器人税的中国设计应关注弱势群体
绿皮书称,机器人、ai的使用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全部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益,人力资本水平高、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和职业获得工资溢价更高,新技术采纳带来的技术溢价增加了不同技能和职业之间工资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于征收机器人税是否可行,绿皮书认为,机器人税从构想走向全面实施可能还需要较长的路程,但不失为新技术时代重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探索,建议机器人税在中国的设计方案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放在优先位置。
由于ai等新技术将代替大量普通劳动者,与就业关联的社保体系遭受冲击,普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影响最为突出。对此,绿皮书建议机器人税的设计思路要致力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技术之间的利益关系再平衡,为构建更广泛、更适用的社会安全网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