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丨“滴滴出行”巴中遇冷 它该何去何从?
巴中日报 03-04 00:00
“三分钟就到嘛?那好,我在移动公司大门口等。”2月29日晚上,家住白云台凯悦名城的张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去吃晚饭,但经过门口的出租车不是坐不下,就是不顺路。张先生在成都读书的儿子拿出了手机,通过打车软件,叫来了一辆“快车”。这款打车软件名为“滴滴出行”,对于这款前两年就开始在全国各大一线城市逐渐普及的“打车神器”,近段时间在我市也悄然兴起。“滴滴出行”的进入,市民持什么态度?又给我市城市客运带来怎样的影响,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市民
挺方便 服务态度好
“我觉得滴滴打车挺省时的,避免了高峰期站在路边苦等的尴尬,巴城现在就是运力不足,而且喜欢连搭几个客人拼车,很多时候都坐满了,有时候要等很久车才来。”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市民李欣是一名在酒店工作的年轻小伙子,他告诉记者,自从“滴滴打车”引进巴城,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工作的酒店位置比较偏远,平常也少有出租车经过。由于时间关系,从家里过来上班有时只能选择坐出租车,但是巴城的出租车司机服务态度大多不是很好,而且很多司机不愿意搭,现在有了这个软件简直就是帮了我大忙,不会出现像出租车那样拒载的情况。”
市民刘新华热衷“滴滴出行”,他认为,其车内比较整洁干净,给人感觉很舒适,而且,“滴滴出行”有顾客评价机制,好评率比较重要。
在接受采访的市民中,大多数认为“滴滴出行”还可以,服务态度好,不存在像出租车打组合、拒载、或者不载到目的地等服务质量问题。
不影响自己的生意
出租车司机
老李算是巴城一名老资格出租车司机,从事这一职业已经有七八年之久,近段时间以来,他并没有感觉到“滴滴出行”给自己生意上带来大多影响。
“以前每天上班可以跑近两百元,现在还是差不多,莫得影响。用‘滴滴’的人毕竟是少数,好多人都不会用,有些人还根本不晓得。”老李这样告诉记者。
跑了两年出租的张师傅告诉记者:“这个软件进入巴城目前对我们还没有啥子冲击,如果用的人多起来了,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发展不错的话,我都考虑去注册一个试试看。”
目前,“滴滴打车”这款打车软件在巴城还处于预热阶段,对此了解和已经使用的人群相对较少,而使用这款软件更多的也是以能熟练操作手机应用APP的年轻人居多。
滴滴司机
接单少 市民了解不多
去年12月份,“滴滴出行”20多辆车进入我市城市客运行列,至今已经试运行三个月。目前状况如何?
3月1日早上,记者叫了辆“滴滴快车”,从白云台到麻柳湾大桥。在与快车司机杨师傅的交谈中了解到,目前,他们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杨师傅说,他接单很少,除去公司提成部分,第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第二个月接单就多一些,收入4000多元,主要是春节期间,回巴城的学生多,他们习惯使用优步和“滴滴”。
另一辆“滴滴”司机孙师傅认为,目前,巴中“滴滴”市场冷清,主要原因是很多市民还不了解、不熟悉、或者不会用这款打车软件。
记者了解到,巴中20多辆“滴滴”司机,均是本地人,平时都干其他的事,一旦抢到单,就进行营运工作。
或纳入拟建的出租车电召平台
市城客局
能给市民提供优质快捷服务的“滴滴”,市城客局怎么看待。
市城客局局长张健介绍,“滴滴”是一种新兴业态,但也有他的局限性。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讲是不合法的,而且起步价高,保险低。为了规范城市客运市场,给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市将拟建出租车电召平台。去年,市城客局就开始对全市6家出租车公司征求意见、外出考察,并初步拟定平台名称为“巴山红叶出租车电召平台”。张健说,平台一旦建成,巴城500多辆出租车和自愿加入的“滴滴”一并纳入这个平台,由市城客局统一规范管、统一调配。
链接:
“滴滴打车”与电话叫车服务性质类似,即乘客启动“滴滴打车”软件客户端,或者打开微信钱包的第三方软件“滴滴出行”,点击“现在用车”,按住说话,发送一段语音说明现在所在具体的位置和要去的地方,松开叫车按钮,叫车信息会以该乘客为原点,在90秒内自动推送给直径3公里以内的“滴滴出行”司机,司机可以在滴滴打车司机端一键抢应,并和乘客保持联系。
本报记者 李俊如 实习生 张珥谊
我觉得这个是适合大城市。
给了野租合法身份了.
这个是正解,巴城太小,很多地方走走路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