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梁到临汾


我出生于吕梁山区,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而后嫁给了一个临汾人,随夫迁于临汾生活。从吕梁到临汾,虽然都属于山西地区,两地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还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
吕梁耕作文化
吕梁地区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沟沟壑壑,山脉绵延。吕梁人的土地都在山上,在我小的时候,农村人以种田为生。农民伯伯们每天起早去地里种田需要翻山越岭。相较于晋南地区平坦肥沃的土地,吕梁地区的土地则是沟沟壑壑的,崎岖不平的,农民们常常是在半山腰或山顶上开荒,土地通常不规则,而且也不平坦,坡形土地居多。
坡形农田
坡形农田
后来,为了耕作方便,人们开始修梯田,就是在陡峭的山坡上整出一层层相对较平坦的土地,这样做虽然费力,但是一劳永逸,只要爷爷辈修好了梯田,父亲辈、孙子辈及以后的子孙万代就可以永恒享用。
梯田
吕梁地区的农民伯伯以前耕作主要靠牛或人力,由于土地不平坦,而且通往农田的道路通常是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况且还需要爬坡,因此,直到现在吕梁地区的农民伯伯耕作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因为耕作车去不了农田里啊。
黄土高原地貌
近几年我回到老家,见村里人开始用一种小机器松土,大小相当于小孩们玩的单轮滑板车,靠燃烧柴油作动力。这种小机器携带方便,人扛着就能去地里,大概相当于以前的犁吧。
小型耕田机
我很欣慰,虽然地势原因,吕梁地区无法实现机械化耕作,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发明了这种小机器,农民伯伯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最重要的是省了好多劳力。
吕梁居住文化
同样是受地貌的限制,吕梁地区农村民居的分布不是一排排,一列列的,而是散落在山腰、山顶或山脚的,每家跟每家不是挨着的,而是零星分布的。各家依山凿土窑洞而居,独立成院。
黄土高原民居分布图
当然,现在人们住的都成了砖砌的平房或小二楼,但分布格局大致没变。只不过现在各家都是沿着公路盖房子,很少有人去地势太高的地方居住了——为了交通方便。
临汾耕作文化
临汾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我嫁到临汾后,发现相较于我们吕梁地区而言,临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平原地区了。虽然有山,但也是小山,大部分地区还是平坦的。
平坦的农田
凭借着地形优势,临汾地区的农田面积大,而且平坦,不仅灌溉方便,也容易实现机械化耕作。
平坦的农田
再加上晋南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生长,我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运城一年能种三茬庄稼,每说到此,大人们眼里闪烁的是羡慕的光芒。
平坦的农田
在远古时代,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了农耕文明,人类靠耕作收获的粮食生存。因此,最早产生人类文明的地方一定是土地肥沃的地方。据传,华夏文明的始祖尧帝就生活于临汾地区(古称“平阳”),可见,史前以来,临汾地区的土地就是相当肥沃的。
临汾尧庙纪念馆
临汾居住文化
我嫁到临汾后,发现临汾农村地区的民居是排列有序的,一个村庄就在一块大的平原地带上,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排列着,每家每户挨得很近,串门也方便,哈哈!
排列整齐的房子
由于一块平原上住的人通常比较多,所以平均到每家的居住面积就相对较小,所以临汾的民居通常是四合院型的——在有限的空间内盖更多的房子。
排列整齐的四合院
而在吕梁地区,民居通常是敞开型的,每家每户修建一排房子——通常是三间或五间房子,每间房子都是正房,没有偏房。院子是敞开的,有的只是在院子周围围了一堵墙。
吕梁民居
吕梁民居
临汾人文环境
我嫁到临汾后,发现临汾人是非常有礼貌的——普遍有礼貌。临汾人民见了人都有固定的称呼,同辈人年龄大点的称“叔”或“姨”,和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称“哥”或“姐”。
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一样,在大街上你几乎听不到人们喊“老板”、“服务员”、“美女”之类的统称,不管是什么场合,大家习惯称呼“叔”、“姨”、“哥”、“姐”等,显得相当亲切,相当有礼貌,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
也许,这与远古文明发源于临汾地区有关,代代相传,临汾人至今仍没丢掉老祖宗的文化,仍然是人类文明的引导者,哈哈。如果你是临汾人,读到这里一定会很自豪的,对吧!
来源:太原道
作者:刘改英
确实临汾是好地方,金襄陵,银太平,再数曲沃和翼城。
临汾,吕梁都不错,我是临汾人在吕梁工作看到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可不象张中生
文章写得还可以,低调。我老家称呼也是如此,但感觉这几年来称呼有点变味了!世界客都人
别提临县人。//@欧洲帝王1: 临县人把吕梁害的。//@欧洲帝王1: 吕梁的文化要比临汾纯洁的多。
吕梁跟陕北一条线上的就是隔个黄河,习俗生活习惯居住窑洞黄土高坡!
吕梁的文化要比临汾纯洁的多。
土地肥沃,资源少,人们口贷钱少,还不如山区有资源的人们有钱,只有出去打工了。
别提吕梁,听到这个名字就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