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浮屠黄姑山之下,一个名叫玉堍村的古村落已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整个村落沿着地势的高低自然起伏变化,显现出有机的格局和丰富复杂的层次,众多的古民居组合在一起,层层叠叠,村内小弄纵横,小巷有宽有窄,弯弯曲曲,古木参天,渠水潺潺,山乡风情浓郁,是一个拥有完整鄂东南阳新传统居住风貌特征的古村落。
《阳新县志》记载,自宋元时期此地就有先人居住。时至明清,更是人丁兴旺,香火鼎盛。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玉堍村沐浴在暖暖的春日之中。88岁的柯亨蓉老人坐在比她年级还大300多岁古井旁边,用小树棍把晒干的大头菜一点点捣进大号玻璃瓶,以备缺菜时节有菜吃。这种传统的做菜方法,老人已做了71年。17岁时,她嫁到了玉堍村,住进祖上留下的老屋中,而今已四世同堂。
“我想活到100岁哩!”老人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
别看老人年纪大,可她比大多数年轻人精神都要好,自己种菜,还乘车到县城去卖,每次都能卖百十元。“老人不愿意成子孙负担,非要做事,而且死活不肯搬出老房子。”村支书李相风介绍说,
柯亨蓉住的老房子,位于一大片古民居群中,门前的青石双井井水清澈,几百年来从未干枯,水中鱼儿嬉戏,分外可爱。
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弄堂,一面面雕刻了花纹的木质墙壁。这些上下两层的徽派建筑,青砖黛瓦,彼此紧邻,通道仅容一人通过,显得逼仄。井水穿过家家户户的天井,穿堂而过,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排水智慧。48岁的李相华在老屋中生活了30多年,直到娶妻生子才搬出去。砌房青砖上,刻着“吉祥”、“富贵”等字样。记者注意到,这片古民居的青砖,多数留有前人刻下的字迹。一块青砖上的字揭示了房子的年龄:“乾隆廿六年造砖师李兴州手”。
说到玉堍,不得不提晚清名臣李衡石。李衡石官拜新疆按察使,朝廷正二品大员。《湖北省志·阳新县》记载:李衡石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推动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名人。他不动干戈收复伊犁的重大历史事件广为传颂。到了晚年,李衡石告老还乡,捐巨款、助义学、兴公益,备受称赞,84岁得以善终。如今,村里还留存李衡石故居、李衡石无碑墓及李氏宗祠。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玉堍村不仅保有鄂东南阳新传统居住风貌特征的古村落,还保留着大量的中国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新节”、“送水节”、“千日关”、“正月十五摸青菜”等民俗仍在流传;《李衡石利齿收伊犁》、《济公修建百佛庙》、《秦始皇一鞭抽出十八折》等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令人惊奇的是,玉堍村的上岩邢、下岩邢、平地畈李、平地畈董、周通湾、枣树下和山下屋七个小村庄,从黄姑山顶往下望,七村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每个村庄前都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半圆形池塘,波光闪闪,暗合七星布局。
李相风说,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村里的李衡石遗迹、建筑群、双井、古洞、百佛庙、西山寺、明代青石板小巷等被保护起来,正在全力打造人文旅游胜地。尽管如此,因资金缺乏,一些古建筑仍然难逃破败命运,成为危房。
看采茶戏、唱哦呵腔、品川芎茶、吃藜蒿粑、穿布贴甲——做一回正宗的“玉堍山里人”,祝愿这个山村的旅游梦早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