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因为项目的关系在猪八戒网上结识了一位211高校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学生物的,但他对本专业毫无兴趣,且就业前景不好,就经常翘课窝在宿舍里自学web开发。我们当时做的是一个很小的项目,这位同学仍然很认真的改了又改,最后付了500还是1000块钱的酬劳已经记不清了。
其实,他给的那些代码很明显都是从网上拼凑过来的,甚至有个功能的实现还是经过了我们的点拨和启发。这说明,他当时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一年之后,他突然qq跟我留言说,他很顺利的应聘进入了南京某国资背景机构做公司项目维护和开发,试用期月薪6000-7000,不仅有五险一金还提供带空调的单身宿舍。我赶紧道贺。后来才了解到,他同宿舍的好多同学临到毕业都还在找工作的路上,而他凭着自己的所学知识,尤其是通过网上承接的多个大大小小的单子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才顺利的找到工作。再后来,他竟然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加入了一家汽车类的app创业公司,月薪直接过万。
这个事情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和现实工作中很多不甘平庸的职场人一样,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谁不在充电拼搏?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可最近听说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很不可理解,甚至有点出离愤怒了:
家里有个孩子在一所中部省份的院校读书(虽不是985、211,但在省内综合排名前五,且在国内10个左右的省份中是一本招生),由于他的目标是直接考研,因而就没怎么太去关心他就业的事。最近一次聊天,他无意中说起到:计算机学院的好多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某培训机构的培训,几个月的培训费要2万左右(基本赶上一个中部省份的4年大学学费和住宿费的总和),直接校内上课,据说是包就业,该培训机构还在校内租了某教学楼的整整一层!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堂堂一所第一批次招生的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竟然要通过社会机构的再培训才能就业,那高校自己不觉得很打脸吗?参加培训的那些同学,你就真的是如此菲薄了自己的4年大学时光而仅仅为最后的那一纸文凭?初听到这个消息我还很怀疑,后来到该高校的贴吧一看,原来早有同学在贴吧里各种吐槽了:
从贴吧的内容看,学校的某些部门和人员已经与该培训机构达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促进学生报名,甚至动用自身的管理职能将其与党员发展、贫困生认定和评优挂钩。对于这种培训,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上述截图中被涂掉的是培训机构名称。出于好奇,我刚刚也搜索并进入了这家著名的培训机构官网。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的,没想到官网不断“热情”的给你弹窗并询问你感兴趣的是什么课程;刚把弹窗关掉,过个几秒钟又会弹出来,导致根本无法正常浏览网页。最后,我实在忍无可忍、怒怼回去:“还能不能让我安静的看看网页了?”接着直接关闭浏览器。
必须得承认,应届大学毕业生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加和高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密切相关。以目前大红大紫的互联网为例,如果想解决就业门槛问题,花上几个月时间潜心学习html、css、javascript大概就能进到这个门了;如果希望快速出成果,可再多花些时间学习jquery、bootstrap、easyui等框架。当然,这些还只是前端方面的知识。不过没关系,一旦进入项目实战,团队的力量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将带动你快速成长。那么,这些热门知识在高校的课程中有设置吗?如果课程设置不与时俱进、老师的知识储备不与时俱进、学校的发展思路不与时俱进,即使评出再多的“双一流”又能如何?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同学们只能改变你自己:大学四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不过2万左右而已,临毕业时却要再交一次相当于4年的学杂费给某培训机构来“包装”自己就业,当你向自己的双亲去索要这笔额外支出的时候,内心就真的很坦然吗?大学的四年时光为什么就这样轻易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