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自唐朝以来就是我国的主要产绿茶的地区,还有历史上重要的茶文化遗迹。但是,如今湖州的绿茶生产形势面临四大问题。
1、紫笋茶被龙井茶取代后,至今形不成品牌效应和规模。
2、真正的莫干黄芽年产量不足,却被假冒茶混淆搅乱。
3、安吉白茶因各地纷纷移植扩种,使得采茶叶不如卖茶苗的现象,况且内部竞争与外部冲击并存,使安吉白茶的优势日渐萎缩。
4、明年又要举办国际茶文化大会,在经济上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除了长兴以外,造那么多的假文化遗迹如何向世人交代?
有关湖州对外的形象,请慎之又慎。 一、湖州茶产业历史与现状
1、悠久的茶文化。湖州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美誉,又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湖州就产贡茶“温山御舛”,唐代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与流传,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成了世间饮茶之风盛行。同时,也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也是湖州名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载:唐代朝廷在顾渚山专设贡茶院,每岁进贡紫笋茶数额达一万八千四百斤。后人赞湖州为中国贡茶之冠,名茶之源。湖州的历史名茶有:温山御舛、湖州紫笋、顾渚贡焙、丹邱仙茗、金字茶、罗茶、洞山茶、太子茶、霞雾茶、碧岘春、梓坊茶、九亩甜茶、莫干山芽茶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湖州茶业更加欣欣向荣。2006年底止,安吉、长兴、德清、吴兴等县(区)的丘陵山区有44个产茶乡镇,全市茶园总面积16.25万亩,其中白茶5.3万亩,茶叶总产量7749吨,茶叶总产值60688万元。
2、茶叶生产条件和技术显著改善。全市现有初制茶厂324座,各类制茶机械3600多台(套),厂房65000平方米,目前已有20家茶厂通过QS认证。良种推广速度也明显加快,全市良种面积近9.3万亩,良种率57﹪。同时,无公害和有机茶的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市现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456亩,有机茶园面积12691亩,两者合计78147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8%。无公害和有机茶产量分别为2917吨和531吨。
3、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对名优茶的培育力度。安吉白茶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和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顾渚紫笋等2只名茶荣获国家级名茶称号,安吉白片等3只名茶荣获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称号,莫干黄芽等3只名茶荣获省级名茶证书,温山御舛、莫干剑芽等15种名优茶在省级各类名优茶评比中获奖。全市名优茶产量2843吨,名优茶产值46902万元,分别占总产量与总产值的37%和77%。因而名优茶已成为我市茶业的拳头产品。
4、湖州的茶文化、茶区生态游和休闲茶业正在兴起。湖州陆羽茶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正在引起茶区各级政府的重视,陆羽墓、三癸亭、陆羽故居—青塘别业、顾渚山贡茶院等一批陆羽茶文化景点已经或正在得到恢复和重建。如白茶谷、白茶园区、顾渚山野生茶基地等一批新的茶区生态旅游项目和景点正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
5、政府支持和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我市各县区相继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茶产业发展和壮大规模:长兴县新种茶叶5亩以上的每亩补300元,老茶园改造每亩补500元,符合造地条件标准的每亩补1000元。新建茶场500亩以上的额外一次性补助5万元。通过QS认证的茶企每家补2万;安吉县每年根据茶叶企业生产规模、效益和品牌建设等指标,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4个,分别奖励10万、5万和3万;吴兴区对通过验收的省级茶厂改造项目每个奖励5万。
二、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茶情况
1、安吉白茶
安吉县06年安吉白茶面积4.5万亩, 07年春安吉白茶产量350吨,产值3.7亿元。05年度被省农业厅评为初制茶厂改造、茶树良种推广先进县,2006年全县启动QS认证工作,已有7家企业通过QS认证,07年底前有望18家单位通过认证。
安吉白茶有龙凤之分,色泽嫩绿鲜活,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白脉翠,可谓形美、香醇、色明、味鲜,其氨基酸含量为5—10.6%,是普通绿茶的3-4倍,具有较高的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减缓衰老之功效,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称赞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安吉白茶2001年获原产地证明商标、2004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浙江省十大名茶,连续二度获得省、市著名商标,三次获省名牌产品,在部、省级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金奖,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2、紫笋茶
长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同时把金沙泉水也一并列为贡品。为了贡茶,顾渚山脚建造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占地约10多亩,房屋分两厢三进,60余间,紫笋茶是我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作贡时间最长、茶叶品质最好、贡茶数量最多的名茶。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到顾渚山督造贡茶,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诗“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自唐至明,连续作贡八百余年。
截止2007年3月底止,全县紫笋茶面积3.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0万亩,2007年生产紫笋茶375吨,平均亩产12.5公斤,产值7200万元。
几年来,县委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明确提出茶产业和茶文化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惠民政策、稳定发展、强化产业,打造品牌,提高效益。重点抓好茶叶品种改良和老茶园改造。每年县财政安排数百万元资金补贴,用在新种良种、茶厂改造、创建品牌、茶事活动、质检评比、项目研究等。
长兴县在重点抓好茶产业新发展的基础上,还重视对外宣传,打造品牌。1999年在长兴举办了“中国陆羽茶文化旅游节”、2005年4月在上海兴举办了“唐代贡茶——紫笋茶”推介会、2006年4月在上海举办了“名茶双秀”暨贡茶院重建新闻发布会、2006年7月在长兴举办了大型电视记录片《茶旅天下》首映式暨茶产业高峰论坛会。央视四套和央视七套先后都在拍摄紫笋茶专题片,对外宣传。同时,还邀请到北京、上海、杭州、福建、部分外节数百位茶业界知名人士和领导参加。多年来,长兴县还安排资金支持和鼓励参加省内外的茶博会和名茶评比等茶事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紫笋茶先后被农业部、林业部和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9年在北京中国国际农博会上获名牌产品、多届茶博会上荣获16个金奖,2005年在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长兴白茶获得金奖、2002—2005年连续二届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紫笋”商标在2001—2004年二届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长兴茶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重点抓了以水口为重点的茶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开发,按照“展示历史文化,发挥独特优势,建设精品景点”的总体要求,投资二亿多元,其中1亿元改扩建“长---水”高等级公路,投资1亿多元重建顾渚山的贡茶院,规划总面积7.5万平方米,贡茶院用地面积4.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包括制茶坊、茶宴厅、陆羽阁、大殿(吉祥寺)、清风楼、金沙亭等,工程已经开工,至2007年竣工。2008年在长兴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暨庆祝贡茶院竣工大会。除此,对历史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三组九处进行全面整修。随着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区农家乐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水口茶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农家乐已经达到八十多家,每年接待外来人员100万人次。每年还接待数十批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到顾渚山考察,给来客留下深刻印象。
3、莫干黄芽茶
德清县现有茶园面积15687亩,06年茶叶产量565吨、产值2435万元,其中莫干黄芽茶生产面积6000亩、产量96吨、产值1500万元。横岭生态园(茶场)于1979年创制“莫干黄芽”,1982年获浙江省首批“省级名茶”证书。二十多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名茶评比金、银奖十多次。2000年获上海市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最高奖——“白玉兰奖”。2003年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陆羽杯”名茶金奖、“2003年浙江省消费者首选优质放心茶叶”和“湖州名牌”证书。
三、存在问题
1、假冒伪劣茶叶冲击我市名茶市场。近年来,由于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的知名度日益扩大,市场行情看好,不法商贩为谋私利,用浙南茶、安徽茶、四川茶假冒本地名茶,严重搅乱市场正常经营和价格秩序,并对我市名优茶的信誉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07年春季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茶就深受其害。
2、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企业应对不足。目前我市有20家茶企取得QS认证证书,占全市初制茶厂324家的 6 %,其中长兴通过认证的有 8 家,占该县茶厂61家的13.1 %,安吉通过认证的有 8 家,占该县茶厂181家的6.1 %,德清通过认证的有4 家,占该县茶厂50家的 8 %,吴兴区32家茶厂还没有一家通过认证。另有36家企业通过初审或正在申报。按规定,未取得QS认证的茶企生产的茶叶将不得上市销售,我市约83.5%的茶企和大量散户茶农生产的茶叶将面临被封杀的危险,并且已经影响了07年春茶的产销,因此形势相当严峻。
3、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气候异常,我市已连续三年发生大面积夏秋季干旱和春季霜冻危害,由于缺乏灌溉设施和有效技术手段,每年因灾损失产量在10%左右。
4、采摘劳力短缺综合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市采制茶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采摘工资连年攀升,安吉县由05年每人30元/天上升到06年的40元/天直至07年的45元/天;同时运费、农药、化肥等价格连年略有上升;另外用于茶厂更新改造的用地、厂房、设备和电力设施等成本增加更大。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一五”末,全市茶叶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占70%,有机及绿色食品茶生产面积达到3万亩,无公害茶生产面积12万亩;
2、区域布局。吴兴区、德清县、长兴县分别建立1000亩市级示范基地;安吉县建立10000亩市级示范基地。吴兴区重点发展龙井43和白茶1号,德清县重点发展龙井43、迎霜、浙农113、浙农119等品种,长兴县重点发展白茶1号、浙农113、浙农119及龙井43,安吉县重点发展白茶1号。
3、文化功能。利用湖州深厚的茶文底蕴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以及茶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观光茶业和茶文化旅游产业。每个县区分别建设1-2家生态休闲观光茶园。
4、茶场改造。新增QS认证茶厂50家,省级示范茶厂3家。
5、品牌建设。安吉白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长兴紫笋争取浙江省十大名茶。
五、保障措施
1、科技支撑。重点是加速茶树品种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品种,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强机采机制、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
2、政策推动。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茶产业发展和壮大规模:对老茶园改造、茶场改造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对QS认证、品牌宣传、无公害、有机茶等软件建设进行奖励。
3、机制创新。积极培育一大批茶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稳定产销关系,带动茶叶种植户走向市场,与市场有机接轨,
4、生态保护。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市各地白茶生产发展迅猛,不少地方发展过快、开垦过度、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白茶品质、品牌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各地要合理规划、统筹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严禁在茶区及其附近建设有“三废”污染的企业。在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再建立相应的环境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禁用的农药品种,建立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5、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举。对温山、顾渚山、白茶谷、茶圣故居、陆羽墓等湖州名茶产地的茶文化景点和茶文化资源加强保护,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可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民间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把湖州的名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真正使湖州茶文化和茶产业更好地为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作出贡献。
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茶
后两个名字叫起来就有些拗口,特别最后一个,不信你读读。
安吉白茶味道很淡,适合不大喝茶的女士们喝,加上近年炒作,价格比较贵了,所以不是平民的茶叶了,一般吃还是安吉白片比较合适;莫干黄芽清香味醇,汤清形美,最适合我的口味;长兴紫笋,因其历史上曾作为唐朝宫廷贡品而名声在外,口感与莫干黄芽相似。安吉白茶卖苗木效益胜过卖茶叶,所以其他地方也大量栽种了,发展势头过猛,损害了安吉本地白茶的形像。
茶文化和茶品牌应该是两个概念吧。
妙西街上的杼山与妙峰山上的杼山,倒底哪一个是真地?
根据各项分析,妙西街上那个可信度高,当然也有一个版本饮马池山才是真正的杼山似也可信。论坛有文章《大唐杼山仙乡何处》可以参考下
转:跟一篇早年登在广电报的
杼山?妙喜?
杼山,妙喜寺,中国茶文化的圣山福地。
杼山得名于人。明代董斯张《吴兴备志》:“吾乡妙喜谓之杼山,谓夏王抒当巡历于此故名。”
查史:宋乐史《太平环宇记》:“杼山在(乌程)县西南三十里。”明《永乐大典》:“杼山在乌程县西南三十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杼山在乌程县西南三十里。”
湖州城西南三十里是何方?
在明《永乐大典》和中华民国初年《修订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中的湖州地图上,均有亭有桥有河地详细标明了杼山的地理方位在湖州西南妙喜镇。
一九八二年版《湖州市地名志》确认今妙西乡妙西镇中心的宝积山即杼山。
宝积山即杼山?这宝积山又何来历?
宋代嘉泰《吴兴志》云:妙喜之名始唐朝,至宋治平二年妙喜寺改称“宝积禅院”,后又称“宝积寺”。
此妙西是那妙喜?
当地老人云:一九四五年前乡人通信均写妙喜镇,后图简便,又因“西”与“喜”字音相同,误写成妙西。一九三零年的《湖州月刊》更有趣,标题是“妙喜镇因遭匪劫全镇*****”,正文则是:“距离吴兴城南门外二十七里之妙西镇人烟稠密……”。
今妙西乡有杼山吗?一块二米高的石碑上刻着“杼山”两个大字,立在湖州到安吉的省道边。从碑下沿山路而上数十步,“三癸亭”迎面而立,再行百步则到山顶,春光中遥见湖州城。由山之阳下山,行数十步便是宝积寺旧址。
如此一座小山,与颜真卿,陆羽一起承载了中华茶文化上千年的发展史?
此山,莫不会?
今人的困惑当年颜真卿与陆羽早有预感,二人曾各写下一篇有关杼山的文章。他们的亲闻,所见,切身经历的记述,应是最有说服力的。可惜陆羽的《杼山记》今有名而无篇,只查得清《钦定四库全书》颜鲁公集中存有《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一文,现录有关杼山的前半部分与大家共析,全文抬头就是:
“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旧置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文皇帝升极之六年,春二月,移于此山。
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南巡之所,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驾山,皆后杼所幸之地也。晋吴兴太守张玄之《吴兴疏》云:“乌程有墟名东张,地形高爽,山阜四周,即此山也。其山胜绝,游者忘归,前代亦名稽留山。”
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并宋鲍照迭盛侍郎及庚中郎赋诗之所。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出,故号黄浦,俗亦名黄蘖涧,即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
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拟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日三癸亭。西北于葵桂之间,创桂榔,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
在这一篇碑文中,颜真卿开门见山就论述了杼山与妙喜寺的来历与历史变迁。并从山的方向,山的大小和山上的各种景物等三个方面仔细记述了杼山的确切地理环境。然后,颜正卿才谈到他和陆羽建造的“三癸亭”。
“州西南”,《碑》文首先给杼山定了方位。站在湖州的中心广场,当年的湖州府大堂上看,杼山在湖州城西南方向。
“旧置在州西金斗山”,妙喜寺原来在湖州西边的金斗山上,但在颜公来到湖州时,早已迁到州西南方向的杼山。
“山高三百尺”,查《中国通史》唐代的尺,约合今二十八厘米左右。三百尺约合九十米,但古人没有高度仪,这是指山脚至山顶的斜坡长,故抒山的相对海拔高度应该在四,五十米左右。
“周回一千二百步”之步。查《现代汉语词舆》:“一步等于五尺”。当年颜正卿的一步约合今一点五米,抒山周回一千二百步约一千八百米。如果杼山是一座圆形的山,也就十来个足球场这样大。
接下来颜正卿还怕后人对杼山有所误会,误将它想象成一座崇山俊岭。又将杼山上的景物脚踏实地仔细走了一遍后写道:“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
这一切景物的位置,均没有超出“周回一千二百步”的范围。
但颜公还不放心,在《碑》文中又引用晋朝吴兴太守张元之的《吴兴疏》来傍证杼山的大小:“乌程有墟,名东张,地形高爽,山阜四周,即此山也。”
《吴兴疏》中称杼山为“墟”?查《康熙宇典·丑集中·土部》引《说文》:“大丘也。墟,本作虚。”在张元之眼中“东张”(即杼山)只是一座大土丘而已。
《吴兴疏》又云:“地形高爽,山阜四周,即此山也。”这三句是说杼山乃平地崛起,孤独一山。“山阜”中的“阜”字,《说文解字注·阜部》引《释名》:“土山日阜。”
但颜公不曾料到的是,到宋朝时妙喜寺改名为“宝积寺”,而杼山则山随寺名让当地人叫成宝积山,后又因人为书写简便改妙喜为妙西,一波三折,显尽历史沧茫。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颜真卿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在《碑》文中详细描写了杼山的地理环境,他以一个清官文人高瞻远瞩的目光,在为中华茶文化在太湖之滨的这座小山上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给中国的茶文化定下了精神内涵。
小编,你收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