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鑫)这个夏天,很多人的命一半是空调给的,一半是奶茶给的,能将这两项“续命”设施装备在一起,非购物中心莫属。记者发现,从今年开始包括喜茶、本宫的茶、贡茶、coco、幸福侯彩擂、1点点等越来越多的奶茶店开在购物中心里。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双ip的互助引流效应。
现象
奶茶店突然成了“扛把子”
“我的天呐,这家商场简直是奶茶的天堂。”市民徐女士近日与朋友相邀逛街,她突然发现购物中心里的茶饮店简直目不暇接。“从通道层开始到餐饮层,一家挨一家,看哪个都好,选择障碍症都犯了。”记者看到,仅该购物中心的五层就有8家茶饮店,而地下一层该类店铺数量更多也更为集中。
不仅是这家购物中心,记者走访发现,原本多开在街边的奶茶店,如今登堂入室,多个熟悉的品牌,如coco、鲜果时间、快乐柠檬等,在多个购物中心中都有分店。一些如喜茶等“网红”奶茶店甚至可以拿到购物中心一层这样的黄金铺位。
记者在大众点评平台搜索相关购物中心的奶茶店,据不完全统计,在多家热门购物中心里,奶茶店在餐饮类别商户占比中达到10%以上,部分购物中心则接近20%。
原因
占地小利润高何乐不为
如今的购物中心的购物属性越来越不明显,休闲、餐饮、儿童娱乐的加入才是购物中心人气的基础。而奶茶店虽然还没有像咖啡馆那样成为生活社交的第三空间,但是已经俨然成了逛街“伴侣”。
“空着手逛街总觉得怪怪的,买杯奶茶才算应景。”市民孙小姐坦言,拿着方便、好喝、颜值高……逛街时买杯奶茶,就好像看电影要吃爆米花一样自然。
记者在多家购物中心分别随机采访了50名购买了奶茶的消费者,“来购物、吃饭、看电影,顺便买一杯喝的”成了近7成被访者购买奶茶的理由;“觉得口渴而购买”的消费者只有2成左右,还有1成消费者专卖来购买某些品牌奶茶。
在朝阳大悦城这类有“网红”品牌奶茶店购物中心里,最后一种情况的比例更大一些。奶茶店似乎成了购物中心增加顾客停留时间的一种“附加服务”。
“对商场来说,果汁水吧、冰淇淋都是轻餐,而轻餐是商场的标配,而且其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小,也适合商场拿来‘填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不过眼下奶茶相对更受欢迎,销售利润也高。对于一家不过10平米大小的店铺来说,坪效(单位面积产生的经济效益)很高。”
一方面是易操作、坪效高,一方面是消费者喜欢、跟风,购物中心、商场在招商的时候自然会向茶饮店倾斜。
揭秘
双向引流 必须“网红潜质”
按照这种情况,是不是购物中心对奶茶店都是来者不拒呢?事实上也并非如此。购物中心也需要借助奶茶店的人气为其引流,增加顾客停留在购物中心的时间。
“当时公司想在某商业中心里再开一家奶茶店,但是商场表示,没有很‘硬’的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更‘硬’的人脉或资金。”陈先生所在的公司在一家大型购物中心里开设了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店中店,看到奶茶店比较流行,所以也想跟风,结果被购物中心方面委婉的拒绝。
“店铺必须跟购物中心的定位匹配,比如我们商场吸引的是青年的顾客群,所以引进的品牌一定要够时尚、够有知名度。尤其是奶茶店这种偏休闲的品牌,不是网红或者没有网红的营销潜质,现在想要进我们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某购物中心招商部负责人表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奶茶品牌与购物中心之间就好像两个大ip的强强合作,双方都希望借助彼此的知名度,相互引流。
记者了解到,之前喜茶在朝阳大悦城和三里屯分别开业的时候,曾引起大量顾客排队数小时等待。这一引流效果非常明显,本就已经热门的两家购物中心借此事再度成为必“打卡”的地点。
策划营销需一步到位
奶茶店们为了能够进入购物中心,也是颇费周折。奶茶品牌的迭代,加上不断涌入的新晋品牌的竞争压力,使得品牌商及招商公司更多参与到策划及网络推手行业中,助力奶茶品牌的网络造势,从而吸引“粉丝”或加盟商。
朱丹蓬表示,现在奶茶产业已经不是早几年跑马圈地的空白市场,有数据称一年之内有18万家奶茶店开业,也有同等数量的奶茶店关门。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要求品牌一步到位,而不是徐徐图之,成了存续与否的重点。更多品牌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如何把客单价和客单量向上进行整体提升。与购物中心合作不失为为品牌生存增加了一层“保障”。奶茶店或是以租用店面的形式,或是以与其联营的形式,虽然增加了奶茶店本身的开业成本并有可能摊博利润,但是可以销售客单价更高的产品,且在客流量方面有了一定的保证。
原创声明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