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亿美元的美团会是下一个破发的小米吗?

近期,榨菜与方便面销量“翻身”引发全民热议消费降级。对此,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教授称,选择低价品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心态的升级。
想不到最先为张教授提供例证的就是这两天为桃色新闻所困的刘强东。
9月4日,已经回国的刘强东淡定自如地参加了和如意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大会,这是他被多家媒体爆出在美国涉嫌“性侵”事件后,首度在国内现身。同日,搜狐新闻爆出了事件的重大细节。
搜狐称,当日受害者受邀出席刘强东的私人宴会,作为当桌唯一女性坐在刘强东身边,并被灌了大量红酒。据悉,他们一桌约10人一共消费了32瓶红酒。搜狐还贴心地附上了结账单。(注:消息内容未经证实,搜狐随后删除了爆料贴)
根据结账单,这32瓶红酒一共花费了3613.33美元(结账单比较模糊,鲨哥眼神不好,希望没看错),平均每瓶约112.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70元,尚不及市场指导价1499元一瓶的茅台的一半。
堂堂中国第二大电商的老板喝的仅是茅台一半档次的酒,完美符合了张教授所说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略显虚无的身份地位消费,转而追求品质的体验与获得感”。而举行宴会的餐厅竟然没有在酒水上狠宰他们一笔,简直是良心商家。
如此划算的餐厅哪里找?随着账单的曝光,打开大众点评搜一搜说不定你就能找得到,甚至或许未来我们还能喝上东哥宴请同款酒吃上同款菜,并认真点评一番。至于我们的想法能不能实现,那就要看即将在香港上市的美团点评表现如何了。
01第一家上市的tmd
曾几何时,bat,后来再加上刘强东的j由于体量及影响力巨大,几乎是中国互联网科技的代名词。但近年来,以今日头条、美团与滴滴组成的tmd在逐渐崛起,成为了重要的互联网新力量。
batj均已上市,现在,tmd中最先实现上市的就是m——美团点评了。
8月23日晚间,美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并计划于9月初进行ipo路演。9月4日,美团点评更新招股书,增加了截止今年4月30日的最新数据。
截至2018年前四个月,美团实现营业收入158.24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130亿元,接近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339亿元的一半。这一数值较2017年前四个月的营业收入81.19亿元翻了近一番。
2018年前四个月,在排除优先股的特殊会计处理后,美团经调整亏损净额20亿元。而调整前,该数值为227.94亿元。
美团ipo敲定每股定价为60-72港币,定价区间为3575-4290亿港币(约合455
-547亿美元)。按照计划,美团点评将于9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届时将成为继小米之后,第二家在香港以“同股不同权”上市的企业。
此外,9月3日,原美团在线电影票部门,后独立出来的猫眼娱乐也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美团创始人王兴控制的美团大众点评持有猫眼8.56%的股权
,腾讯持股16.27%,北京微影时代持股20.62%。
02美团值不值?
与美团相比,tmd的另外两家在上市方面的步伐稍显落后。
今日头条曾在7月时传出要在香港上市,估值450亿美元。随后,头条方面对此进行了否认。8月头条启动了一轮股权融资,有传此时的估值已高达750亿美元。
在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发生之前,滴滴刷屏的新闻是计划下半年在香港启动上市,估值为560亿美元。
美团455-547亿美元的估值基本和头条与滴滴处于同一水平。但这个估值水平是否公允呢?
根据招股书,美团点评给自己的定位是: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并提供服务。这和我们昨日提到的刘强东定义京东的目标是将“连接品牌、商品及消费者的供应链能力扩展到全世界”颇为类似。
美团和京东类似的还有饱受质疑的盈利能力。
9月4日,《华尔街日报》评论称,美团点评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去年收入虽然达到50亿美元,但经营性亏损为5.6亿美元。这让确定估值有些棘手。
《华尔街日报》还认为,美团点评ipo定价似乎偏高,按指导价区间上限计算的市销率为11倍,高于阿里巴巴的10.4倍及腾讯的9.3倍,而阿里与腾讯是已通过市场考验的企业。
对美团盈利能力提出质疑的还有彭博。
彭博认为,虽然美团的规模、目标及背后腾讯的支持都是其值得看好的因素,但美团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核心的餐饮外卖业务不赚钱,而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还要持续多年。
8月26日,美团点评ceo王兴就透露,除了外卖业务之外,美团点评其他业务在7月份已经实现了整体盈利。这也就是说,核心业务某种程度上反而还拖了美团的后腿。
餐饮外卖是投入相当高的业务,且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这意味着美团一时半会无法逆转去年高达24亿美元的亏损。
美团目前仍是中国第一大的外卖服务商,但排在第二位、叫阿里做爸爸的饿了么来势汹汹。同时,中国最大的出行公司滴滴3月时也宣布加入外卖市场竞争。
美团的外卖业务部门去年勉强维持了8.1%的毛利率,但随着来自阿里和滴滴这些财力雄厚的企业的竞争加剧,如何维持这样的毛利率令人生疑。去年,美团如果不是获得了高达258元的融资的话,其现金流很可能就为负了。
现时,美团需要承担外卖配送费的70%,而这正是问题的所在。独立分析师赫尔贝格(daniel
hellberg)估算,美团从每单外卖配送中获得的收入为5-6元,但配送成本实际上不会低于6元。他认为,除非能让餐厅或顾客承担100%的配送费,否则美团大部分外卖订单都是亏钱的。
去年,美团在配送上的花费就高达193亿美元。有鉴于此,赫尔贝格对美团的估值仅为340-420亿美元。
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国竞争激烈但门槛不高的外卖市场来说,习惯了促销的客户难以接受配送费的上调。因此,可以预见,对于美团来说,加价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就是价格战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市场份额。
向顾客收取更高的配送费等同于拱手将市场奉送饿了么和滴滴。为了捍卫市场,美团与滴滴4月时就已在无锡上演了一场外卖补贴大战。当时,扣除补贴后,不少顾客的外卖单等同于免费。双方战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哪怕美团可以削减补贴,配送费用能否下降也是存疑的。美团旗下拥有超过53万的外卖骑手,但他们并非美团的正式雇员,而是属于不同城市当地的外包公司。这就意味着美团对骑手们缺乏控制,从而对配送成本也无可奈何。
除此之外,美团1月时还正式进军打车服务,与滴滴展开正面竞争,并于4月收购也难以盈利的共享单车摩拜。这些都是烧钱之举,让美团的现金黑洞越来越大,哪怕整体来说,美团的现金流暂时还是充足的。
当然,美团还是有不少值得乐观的地方。譬如,美团旗下app的用户量高达3亿1000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在助力美团成为吃喝玩乐一站式的“超级app”。《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团点评的目标是在其应用上交叉销售服务,这一战略似乎已见成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团是真正意义上首个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估值较高也是应该的。今年以来,随着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权”,原来热衷美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少将目光转向香港。7月时,小米在香港上市,但随后其表现并没有人们预想中的那样卓越。这次,投资者都期待美团能带来一丝惊喜。
03上市不是终点
上市并不是企业的终点。除了盈利,美团在上市后还有亟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风险。
最大风险是政策与监管风险。
央视点名批评拼多多出售假货;滴滴被各地政府约谈,下架顺风车服务;有关部门严斥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腾讯首当其冲;头条旗下的多款产品涉及低俗内容被勒令整改……今年一系列事件说明,国家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日益趋严。
美团当然也逃不掉被约谈、被监管的命运。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对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平台负责人进行约谈。此外,美团还遭到了南京市政府的约谈。其和滴滴一同被要求要按照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清退平台上所有不符合要求的驾驶员。
随着美团将要上市,监管也出现了新的方式,那就是“国家队”直接入股。
美团的基石名单已出炉,除大股东腾讯领投4亿美元外,其他基石投资者还包括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美国基金公司oppenheimer、英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lansdowne和美国对冲基金darsana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其是“国家级”基金,“主要承担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等重大使命”。通过引入“国家队”来参与企业发展,影响企业决策,相信这将成为日后监管的新主流方式。
美团需要注意的还有数据安全问题。
此前,黑鲨财经曾报道过互联网巨头
facebook因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使用不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应当引起美团的注意,尤其是在其已遭遇类似问题影响的情况下——数天前,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餐饮管理系统开发商二维火起诉美团窃取二维火及商家经营数据,涉嫌不正当竞争一案。
截至9月4日,本月已有8家公司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说明书,除了美团和猫眼,还有海底捞、光线和复星系旗下的旅游文化集团等。当中,美团作为互联网独角兽,无疑是最受瞩目的那个。至于它是弥补港交所错过阿里的遗憾,还是延续小米的失望,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