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内容如下: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幸福产业和高端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现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1
总体要求
全域旅游是指将全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现集群发展,全民共建共享,以旅游休闲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特色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旅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壮大精品旅游产业,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全要素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文化圣境·健康福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擘画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融合发展新愿景,不断提升山东省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贯穿到全域旅游工作各环节、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发现美丽、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旅游休闲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展旅游结构层级,提升精品旅游的文化厚度、科技高度、服务温度、体验深度,营造安全有序、生态优美、设施完善、居民好客、赏心悦目的全域旅游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将发展全域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机制。
——坚持跨界融合,树立旅游空间消费观,顺应旅游资源普遍化、城乡面貌园林化、城乡功能休闲化、三次产业旅游化、“三生三美”景区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构建开放融合的旅游休闲产业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遵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3.发展目标。到2022年,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贡献更加显著,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引擎,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新动能产业,“四新”促“四化”的主导产业,“三生三美”的示范产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优势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山东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1亿人次,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对就业和税收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0%,省内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6次,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走在前列。到2025年,旅游发展方式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全面形成,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全面得到完善,旅游休闲强省地位更加巩固,东方文化圣地、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优势得到全面彰显,把山东全域建成生态大花园、美丽大公园、精神大家园。
2
坚持科学规划龙头引领
4.推进“多规合一”。各级政府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规划委员会,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各级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功能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休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用海需求,旅游部门要参与相关旅游影响评价。旅游发展规划由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应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政府协商统一编制。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应当符合本地城乡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经同级旅游部门审核后,按照程序上报审批实施。
5.完善规划体系。统筹文化和旅游休闲发展,编制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旅游专项规划、旅游功能区专项规划、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休闲重要专项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制定实施分工方案与细则。
6.优化发展布局。按照“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覆盖全域”原则,推进城乡旅游充分发展、东中西均衡发展,构建“十大文化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连绵带+旅游度假区与旅游景区+旅游镇村”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推进一圈、两带、六区、八大风景廊道建设。一圈:省会城市群旅游圈;两带:仙境海岸休闲度假连绵带、大运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六区: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山水文化旅游、青岛海洋山岳城市旅游、烟台威海山海岛综合旅游、日照滨海旅游、沂蒙红色文化旅游、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六大特色旅游功能区”;八大风景廊道:仙境海岸、山水圣人、亲情沂蒙、齐长城、大运河、水浒、黄河、鲁中山区风景廊道,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3
推动全域旅游集群发展
7.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挖掘弘扬齐鲁文化精华,突出精品化导向,依托儒学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朝圣、国学研修、历史体验为主要内容,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传承创新基地,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富的滨海旅游、民俗文化、道教养生等资源,拓展蓝色海洋空间,提升蓬莱阁、昆嵛山、崂山、天台山、刘公岛等文化内涵,打造仙境海岸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平安文化和“五岳独尊·天地泰和”大泰山旅游资源,突出泰山文化名城、生态宜居样板两大特色,打造平安泰山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天下第一泉景区为核心,打造山泉河湖城一体化泉城济南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齐文化、齐长城、周村古商城等文化旅游资源,培育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运河沿线世界遗产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统筹推动遗产保护和遗产传承,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郓城、梁山、东平、阳谷等水浒文学名著旅游资源,打造水浒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沿黄河城市和黄河口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培育多姿多彩的黄河绿色生态长廊,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临沂、枣庄、淄博、潍坊、莱芜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恐龙化石、火山和蓝宝石、风筝、年画、红高粱等旅游资源,打造鸢都龙城文化旅游目的地。与各市政府签订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联合推进协议,完成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规划。
8.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立足山东农业大省特色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渔夫垂钓、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精品。引导泰山、蒙山、微山湖、东平湖、海岸线、齐长城、黄河、运河、沂河沿线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大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圈,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乡村旅游园区。借鉴欧洲城堡式乡村酒店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庄园式精品乡村酒店。到2020年,实现乡村旅游消费3800亿元,2022年达到5000亿元。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一批朱家林式的国家“双创”旅游基地,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乡贤名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支持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回乡开展“双创”活动,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助力旅游发展。组织引导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齐鲁乡愁·山东老家”为主题,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整理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技艺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创新策划开展花会、灯会、庙会、山会、歌会等民俗活动,打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旅游品牌。提升沂源七夕情侣文化节、六月六伏羊节、滨州胡集书会等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建立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探索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古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结合“空心村”改造,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村、旅游度假村。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支持具备条件的村庄依托旅游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联合体等,开展党组织联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健全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民宿改造提升、房屋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安排就业、培训指导以及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培育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鼓励包装开发面向自驾车游客的原生态农副土特产品,培育推出系列化农村旅游商品。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县发展乡村旅游。
9.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助力经略海洋战略。深入落实经略海洋战略,制定《海洋旅游经济振兴工作方案》,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港口,推进中国(青岛)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开展青岛、烟台邮轮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支持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与东北亚、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港口合作,将青岛、烟台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邮轮母港”,威海、日照建成邮轮访问港和游艇帆船基地。引进国际滨海度假酒店品牌,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饭店、精品酒店,培育滨海休闲度假酒店集群。进一步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层次,形成像夏威夷、芭提雅、海南亚龙湾、海棠湾层级的休闲度假胜地,打造海洋旅游聚集区和国际著名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拓展滨海休闲业态空间,合理布局生态公园、汽车驿站、房车露营地、沙滩休憩、海水浴场、滨海康疗等休闲度假设施和业态,推出一批沙滩啤酒节、葡萄酒节、音乐会、旅游演艺节目。积极支持发展帆船体育、潜水冲浪、低空飞行、水上飞行器、游艇体验等海上旅游新业态。大力培育游钓型游艇产业,建设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做强“渔夫垂钓”等休闲渔业旅游品牌。打破冬春淡季旅游瓶颈,培育海水热疗、海水温泉、观天鹅、冰雪旅游等项目。推进“齐鲁美丽海岛”建设,开发游钓型游艇、海上观鸟、海岛度假、婚庆旅游等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利用无人岛优质沙滩、鸟类栖息地等特色资源,支持发展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休闲垂钓基地。滨海腹地重点提升山岳、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品质,挖掘养生文化,推出一批海洋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旅游购物品牌,打造“仙境海岸·养生福地”养老健康旅游服务经济带。以烟台葡萄酒文化为主题,整合葡萄种植、葡萄酒庄、葡萄酒小镇等资源,培育世界著名“葡萄酒海岸”。
10.构建山水人文画廊拓展精品旅游空间。以泰安、济宁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美丽画卷。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享誉国内外、彰显儒家文化永恒魅力的研学旅行圣地、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深度整合大泰山旅游资源,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徂徕山红色文化等,开发养生、休闲、度假等精品旅游。打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