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是个什么江湖?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参加一个关于“泛娱乐直播”的沙龙。外面是典型的北京春天的天气,五六级的大飞夹杂着沙尘暴。场内也正刮着一股“直播”的大风。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移动直播的春天也到来了吗?今天也来谈谈对“泛娱乐直播”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目前用户对用户端的直播领域,基本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yy、9158为首的传统秀场;第二类是以斗鱼、熊猫为首的游戏直播产品;第三类是以花椒、映客为首的泛娱乐直播产品;第四类是其它细分领域的垂直类直播产品。几类产品边界不清,相互渗透,相互竞争。
在泛娱乐直播领域,人人直播直播社交平台视频社区等一系列概念层出不穷,成了资本密集关注的对象。花椒映客一路高歌猛进,其它平台纷纷布局紧随其后。在监管机制越来越严的未来,谁将有机会在这场厮杀中获得一席之地?
资本跑马圈地平台加速布局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产品由国外演绎到中国。移动直播也不例外。periscope和已经下线的meercat,想必互联网从业者都听过或者使用过.移动直播在美国并没怎么火起来,但搬到中国火了。
在目前市场上泛娱乐的直播平台,花椒和映客属于两只风头正劲的产品。从资本的角度。花椒背靠360,拥有360的流量、资源等支持。映客虽有多米音乐的背景,但基本还是处于单打独斗的架势。
百度依托百度秀场,结合秀吧等,低调进入直播行业;马云宣布天猫将入驻美妆、旅游等视频直播领域;小米近日也宣布即将上线移动直播的产品及相关的硬件。网易、优土、乐视、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及各大传统秀场厂商也都有自主研发或投资的产品。
短视频领域霸主秒拍、美拍已经推出自己的直播产品。其中秒拍直播产品“一直播”背靠新浪微博背景,已经拿到了微博入口。
然后就是已经上线或正准备上线的创业产品,以及一些蠢蠢欲动准备进入市场的观望者了。
有人问,怎么突然上线这么多平台?当年视频那么火的时候也就十几家啊
1资本市场火热。如今焦虑的投资圈,宁可错投,绝不漏投。是块肉恨不得马上撕开一个口子。给创业平台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去年上门洗车的创业产品都有几十家公司并存。何况移动直播这种产品,在pc端有成功经验又有做成泛大众的大平台机会。成为资本的宠儿太正常不过了。
2
视频是个大生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字形态的产品开始衰退,视频类产品开始占据用户的屏幕和时间,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并且衍生出了自媒体、游戏、电影、ip孵化等多种变现模式。
视频经历了长视频、秀场直播、短视频几种形态的演进,传统的视频网站格局已经形成,秀场模式也已经固化。移动直播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巨头崛起。谁也讲不好未来盘子有多大?
3目前移动直播的商业模式早已在pc端成功的验证。而且是有明确现金流的项目,为何不做呢?
发展前期的秀场娱乐市场,面临政策监管和舆论质疑的双重阻力。但已经存活到今天,并且处于“闷声赚钱”的野蛮生长状态。在政策、产品、运营、商业模式等几个方面为移动直播提供了方向。
移动直播=秀场
在花椒直播页面上,一位留着精致的长发,带着耳钉的女孩。不断重复着“有礼物的刷礼物,没礼物的点赞”。屏幕左下角的互动栏,显示不断的有人进入直播间,也有人在弹幕评论“吃饭了吗”、“周末怎么没出去玩”。直播结束后,显示观看人数为5400人,已经在花椒直播累计收到127753个花椒币。
“披着periscope的壳子,走着传统秀场运营路子和商业模式“这是比较形象的产品形态概括。滚动的美女头像、同质化的内容、弹幕打赏关注等一系列功能。如果大家玩过几个产品,应该可以得出个大致的观点。这不就是移动端的秀场吗?
但花椒、映客就等同于秀场了吗?除了场景画质时间这些外在形式区别,还有哪些关键的区别?
第一是内容。第一是内容。传统秀场基于兴趣、地域等,进行了频道划分。主播属于固定工作者,有唱歌跳舞等才艺表演形式。移动直播目前没有明确的频道划分。受场景的约束,大部分主播还处于“干聊”的状态。任意的点进一个直播间看了不到半个小时,主播年龄、工作、老家被重复问了很多遍。
第二是用户运营模式。传统秀场主播签约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包括注册、绑定、认证、审核、担保、设置频道等,整个流程下来至少一周。移动秀场对于普通主播而言,门槛是极低的。下载应用后随时可以发起直播。
而且签约管理的模式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拿yy而言,yy通过“公会”
经纪的方式,依靠高级用户推动聊天室的频繁互动和虚拟商品的销售,在平台、经纪和主播之间创建了一个一荣具荣的利益体系。传统秀场的平台上全部为签约主播,对于主播在线时长、频率有着明确的规范。而对于移动直播平台而言,签约主播只占了一小部分。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两者主播端用户结构的差异。
第三是用户人群,传统秀场基本还是二三线城市的狂欢。低频的高消费人群加高频的屌丝人群的组合。但移动互联网在二三线群体中普及率没有一线城市高,所以到了移动直播时代,这个结构产生了些变化。一线城市人群消费能力高的人比例提高了很多。当然有消费能力不一定意味着会去消费。
用户人群结构的变化,使未来的前景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或许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第四,未来发展空间。秀场的模式已经固化,市场容量也有限。移动直播还是有更多可延伸的空间。纯美女经济发展到最后会遇到瓶颈,移动直播的商业空间不应该仅局限于此。
能否颠覆“社交”?
几乎大部分产品都不约而同的打出了“视频社交平台”的概念。也在自己产品内搭建了一套社交关系。花椒、映客、秀色秀场在app
store社交类应用中冲进了前十,紧跟qq、微信、微博之后。包括很多媒体文章,也都很喜欢用“社交”的概念,认为这将是个颠覆性的领域。
怎么来定义社交?如果把社交分为两类。比如见过面的叫重社交;没见过面但聊过甚至合作过、或者志同道合算作轻社交的话。微信是重社交,微博介于重社交和轻社交之间,但移动直播平台目前距离社交还很远。
首先是缺少互动,主播与用户之间的不对称,决定了互动都是浅层的。其次是很难有效的沉淀关系链。关注某个美女主播,在直播间发弹幕聊天互动。在目前来说非常浅的社交。用户可能会去关注一个主播或一场直播,但基本不会和主播的粉丝或者正在看直播的人产生关联。
还有个最关键的问题,目前的移动直播产品是高度依赖微博微博等强社交产品的。一定没有机会成为新一代颠覆性的社交平台吗?至少目前看来机会很小。
“内容”“监管”平台绕不过的坎
内容:直播更像一个工具,背后的内容才是根本。内容同质化严重、无法持续吸引用户、有效内容太少、缺乏病毒式内容。这都是平台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不看好纯ugc的内容,因为目前的大众用户不具备传播价值信息和制作病毒传播的能力。从文字、视频、声音到直播,内容的生产门槛越来越高。文字时代,如果文笔好,长得丑不妨碍他成为优秀的博主;声音时代,有思想、音色好、逻辑清楚,也能吸引大量的粉丝;直播时代,长相和思想,至少要占到一个。所以既有长相又能传播价值信息的“专业用户”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如何挖掘到这类“头部用户”,把头部和尾部的用户有效的关联起来,是平台需要思考的。
监管:发起的直播的用户越多,视频时长越长。意味着审核人员成本越高,平台的风险也越大。基于目前的技术来看,审核的边际成本不会因为用户增长而降低太多。这也是在中国做ugc内容绕不过去的坎,何况是直播视频ugc。
近日文化部公布斗鱼、虎牙直播、yy、熊猫tv、战旗tv、龙珠直播、六间房、9158等网络直播平台因涉嫌提供含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被列入查处名单。
24小时实时监管、实名制、18岁以下禁止直播,这是文化部关于网络直播公约的几个关键词。根据要求,实名认证必须于2016年6月1日前完成。据悉目前花椒及映客从事审核工作的人数都在300上下,随着网络监管进一步严格,预计审核人数还将持续增长。
未来是什么格局?
移动直播在中国。以综合直播兴起,半年的挣扎又归于美女秀场为主流的轨道。理想的手机直播平台应该一种“带你去远方“的感觉,基于人的兴趣,把内容标签化、社交化。比如动漫爱好者去不了动漫展,可以看到圈内人士的漫展现场直播。未来泛娱乐直播行业是否有变革,是否能够回归到大而全的直播?盘点几个可能会影响格局的关键因素
第一,产品及内容形式是否有大的革命?
第二,是否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比如进化为大众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领域。
第三,资本市场的耐心,会不会持续投入?
第四,流量环境产生变化,比如遭到了微信、微博的封杀。
第五,其他类型直播平台的渗透程度。比如游戏直播平台向娱乐领域演进的速度。
第六,是否有大的平台级产品直接参与,比如微信、淘宝、手机厂商?
如果说今年是百团大战的话,预计下半年到明年会有个大概的洗牌。然后进入个中短期并存的五代十国时期。经常一段时间的拉锯,最后才是是几国争霸。至于有无弯道超车者?谁将是最后的赢家?目前这个时间节点还不好说。
总之视频直播是个大生意,容不下小玩家。
作者: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