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进行时:“三联”校长何兴武校长病倒在讲台。。。


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前身系南昌市三联聋哑学校,(批准文号:洪教社管字(2004)45号)创办于1994年7月,时为我省首家民办公益性特殊教育机构,生源主要来自江西省各个边远地区农村及贫困家庭。该校现有21名学生,其中智残学生5名,8名教职员工,其中3名为支教老师,长期志愿服务人员4人,。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一年中只有春节回家.
学校创始人是周氏三兄弟,他们都是长期从事聋哑教育工作的,深感教育对聋哑残疾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时我省对聋哑残疾人开办的学校数量非常少,而容量有限,只有部分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孩子才能入学,而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聋哑学校,特别是贫困家庭的聋哑孩子只能赋闲在家,无法接受正常孩子应该接受的基础教育。这些聋哑人成长到一定年龄会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和自卑心理,无法融入社会,生存空间狭小,自立能力差等等,周氏三兄弟在退休时毅然创办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主动降低入学标准,不设地域限制和年龄要求,对贫困地区和家庭的聋哑学生采取减免学杂费和食宿费用。学校创办之后迅速发展,从开始的7名学生发展到40多名学生,至今学校免收学杂费累计达数十万元。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办学到今先后有毕业生300多名。
周氏三兄弟在十余年的艰难办学过程中因为疾病或意外事故相继去世,同样在学校义务任教的何兴武老师(聋人,)接过校长一职到今,没有自己校园和教室,先后经历几次搬迁,又因为是民办性质,学校为此长期陷入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两难境地。。。。因为老校长一句话“你要答应我,学校绝不能因我的离去关闭它,这些孩子能读上书不容易呀!再难,也要把在校的这批孩子教完。。。”现任校长何兴武夫妻卖掉自己的房子,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何兴武原来的同事余希建退休后不要一分报酬到三联特校义务教书,邬凯旋原来也是三联特校毕业生,高中学毕业后,得知母校无钱聘请老师,也毅然回到三联特校教书。社会各界好心人,还有很多南昌大专院校的青年志愿者从新闻媒体得知三联特校艰苦办学事迹后,先后到三联特校慰问,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每一次帮助更是“雪中送炭”,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爱和社会正能量的支撑下,南昌三联特校才顽强生存和发展着。
为不辜负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关爱与聋孩父母的期待,2017年9月1日起,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和中国国际聋人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率先启动“同步手语教学法”项目,培养聋生“能说(话)””能写”(汉语书面语)“能打(规范手语)”,开设“印花技术”和”缝纫技工技术”劳动技能职业课程,对口推荐就业。
2017年10月10日上午11时许,何兴武校长在给学生授课时候,突然满头虚汗,两腿发软,倒地不省人事,学生和在隔壁教课的老师赶忙把何兴武校长扶到椅子上,按人中,解开衣领,为其按摩,教室顿时哭声一遍。。。同时,第一时间和校长子女联系上,让其拨打120。救护车和校长子女赶到时,何校长也渐渐恢复知觉,但尚处于迷糊状态,执意不愿去医院,身体还是很虚弱,无法直立行走,学生和救护人员一起把何兴武校长抬上救护车送南昌市第一院抢救。
截止于10月10日下午5时,从何校长子女口中得知,因为过度劳累,出现中风症兆,由于发现及时,才没有发生严重状态,但需要住院治疗。
为保证“同步手语教学法”项目顺利进行,三联特校之前已经和南昌几所大专院校达成意向,在无钱请“口语”老师时候,大学生志愿人员与义工随时来学校义务“授课”,帮聋生纠正发音。另外,全国各地文化聋人得知三联特校情况后,纷纷表示加入“支教”大军,一起把三联特校办成中国先进聋教改革领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