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百家号作者:打造品牌
1989年,劳富文(herman lo)成立了富康工业公司,专门设计、制造和销售塑料婴儿玩具。公司位于中国香港,赢得了为盖尔巴(gerber)和迪士尼(disney)等全球品牌生产婴儿护理产品的机会。这家代工工厂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被贴上国外知名品牌标签后,售价是这些西方品牌支付给富康的加工费的5倍。虽然如此,这些全球公司还在不断给富康施加压力,要他们降低价格。为了避免利润被压缩,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劳富文决定开发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在中国的名字是“亲亲我”,在亚洲之外的名字是“kidsme”。
2012年,自有品牌推出两年之后,劳富文希望自有品牌的销售收入能够超过代工业务的收入。公司销售到海外的第一个自有品牌产品是用食用级pp(聚丙烯)和食用级硅胶制造的,并注册了全球专利的“咬咬乐”(teether)。为了培养企业对营销和品牌意识的重视,公司招聘了1500名大学毕业生,并且对他们进行了12个月的严格训练,最后从中选择了20名骨干员工。回顾品牌打造经历,创始人劳富文说,“我必须感谢这些全球品牌,他们给了我太多的压力……让我不得不另想生存之道。”在国外市场与国外品牌相竞争的现实逼着富康创新,从而远离廉价货生产商的形象,虽然它是一家中国企业。
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实施日本和韩国企业当年所经历过的巨大变革。很快,我们就会像购买标着“中国制造”的西方品牌产品一样购买中国的品牌产品。在与中国领先企业的主管或老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他们走向全球的决心所打动。对于很多人来说,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全球市场、打造一个发达国家消费者接受的品牌,是一个关于民族自尊心的问题。2011年6月,11个有影响的中国企业家组建了一个名为“国际品牌”(ibb)的协会。他们希望招募500个中国私有企业,共同将中国品牌推向全球市场。
众多“海归”学成归国后正在助力中国品牌的打造。这些海归大多是企业家的儿女,他们从国外先进的大学攻读了mba,对品牌打造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渴望看到中国品牌走向全球舞台。他们正在将品牌打造理念和意识慢慢地注入中国企业。海尔与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签订的营销协议说明中国企业充分意识到了投资品牌建设、与西方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必要性。诸如联想等中国品牌已经与好莱坞签订了代言协议。在《变形金刚iii》中,那个头发上竖,鼓着蓝色荧光眼睛的机器人在变形之前就是一个联想的thinkpad edge电脑。联想的首席营销官公开说:“我们要成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消费品牌。”后来,在拉斯维加斯参加消费类电子行业年度最大展销会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报道,名为“中国产生下一个三星还要多久”。该报道的第一段是“2013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展的最大趋势……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海信、海尔、华为、中兴、tcl和众多的其他品牌——很多企业高调参加今年的消费电子展(ces),其宏大的场面堪与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的出场相提并论。”
在汽车行业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全方位应对打造全球品牌这一挑战的努力。领先的中国汽车企业不再满足于国内需求或为国外品牌生产零部件,他们开始向全球品牌过渡。例如,江淮汽车(全称是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巴西占据了虽然较小但具有重大意义的市场份额。1989年,中国仅有6辆轿车出口;但在2012年,小轿车出口量接近100万辆,尽管当时还没有向美国出口。
但是,出口其他新兴市场不同于将产品销售给挑剔的欧洲和美国消费者。后者意味着要生产符合西方规格和国外品味的优质产品。一个中国汽车制造厂家组织了一些科学家,其中包括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的特点,其目的是弄清楚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这个汽车厂家在距离北京300千米的一个基地对研究结果进行试验。在这个基地里,研究人员用不同的大厅来营造几个国家的消费者不同的感官体验。例如,“北欧厅”薄雾朦胧,空气中有一种刚割过的草叶味;而“德国厅”里则能感觉到低沉的共振,体现了德国人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德国的滑动门,刚开始缓慢向两边打开,然后加快速度,最后慢慢停住。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滑动门会迅速打开,停住的时候会发出‘砰’地撞击声。”
来自欧洲的其他攻势正在酝酿。不久前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计划向英国市场推出一款中档轿车,而奇瑞汽车打算将其最近收购的位于西西里的菲亚特汽车工厂打造成欧洲生产基地。2012年,长城汽车在保加利亚建立了一个生产工厂,帮助其销售低端车型凌傲(voleex c10)、风骏5汽车皮卡、哈弗h5 4×4。中国汽车公司意识到,他们不但要在西方市场与洋品牌竞争,增加销售收入,同时还要在国外品牌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形势下增加在本土市场的占有份额。
菲亚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塞尔焦·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告诫全球汽车厂商不可小觑中国制造厂商的决心:“即使中国每年出口其汽车生产量总量的10%”——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到2015年,出口量将为3000万辆,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4000万辆——“我们在本国市场也将面临巨大威胁。”有人会认为,在汽车领域之外的其他中国品牌,如格兰仕、海尔、海信、华为、联想、珠江钢琴、上海滩、青岛、中兴,已经成为了全球品牌,即便它们不是西方消费者在相关领域里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