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灯会的元宵节,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源于汉代佛教中的“燃灯礼佛”,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烟火,人们成群结队地赏花灯猜灯谜,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节日的光彩。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更对元宵赏灯作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然而,正是这个在民间盛行了数千年的元宵赏灯习俗因为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今被传讯息称将被停办,令市哗然!媒体有报道称:办了五年的书圣故里元宵灯因顾及安全,今年将跟市民Say“拜拜”!很有可能以后也不会再办了!这果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灯会停办,对于组办方而言,悬在头顶的安全隐患是解除了,但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元宵观灯的习俗岂是说停就能停?政府也好,组办方也罢,面对问题不懂得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不在疏导市民需求,预防安全事故上做实工作,躲得了一事的安全能保证免得了一世吗?如此背离民意,因噎废食的惰政懒政要不得!
纵使按照书圣故里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每年元宵灯会期间维安成本大增,仅去年元宵灯会举办的一周时间里,共迎来20多万人次赏灯,其中,单元宵节当晚,就有五六万人。乍看数据确实惊人,但惊人数据背后也反应出市民过节活动的单一,现存的活动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假日活动需求。历届书圣故里元宵灯会人挤人的本质是观灯需求得不到多源释放,如果各城区 各开发区都能举办类似元宵灯会,市民观灯的渠道多源了,客流分散了,还会造成书圣故里的拥挤场面吗?如果书圣故里的元宵灯会从狭窄的街巷转移至地域更开阔、市民容纳量更大的广场举办,组办方的安全顾虑又会否减小一些呢?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我们禁止了燃放烟花爆竹;为了维安顾虑,我们又要被迫停办元宵灯会;没有了爆竹声、没有了游园赏灯,我们的春节还剩下些什么?我们还拿什么去捍卫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
安全稳定
此一时,彼一时。曲折向前,螺旋上升。若干年后有灯会的元宵节定会与你相遇,外滩踩踏事件已经相去甚远了。
安全这个确实是举办方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也不能一刀切啊
有了禽流咸,关闭市场上的活禽交易,有了上海滩事件,取消元宵灯会,以关治市
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安全监督管理要到位,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取消书圣故里的元宵灯会,真心赞成,元宵去过那边赏灯的人都体会过那里的拥挤,弄堂里人挤人,真心不能出一点事情,对当初决策在那边办灯会的领导的智商捉鸡!但取消灯会真的是一刀切了,何不到一些空旷的广场办灯会呢?老百姓有这个需求,怎么不满足下呢?
向上海讨要节日去----------------
把节日要花的钱扔向上海------黄浦江去-----------
是的,不能因为书圣故里狭窄的街巷存在维安顾虑而取消了元宵灯会,中国人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元宵赏灯习俗不能因为简单一句维安顾虑而说停就停!
还有元宵和月亮
管理一座城市,管控一项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智慧!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不能因为种种理由而废弃节日的特色。
由对元宵灯会取消不取消争论想到的。元宵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灯会又是元宵节的代表作。由于上海踩踏事件,有人想到了取消集会,最眼前的就是元宵灯会。我对绍兴元宵灯会倒是这么想的:绍兴元宵灯会选址书圣故里的初衷是对的,名人效应,聚人气,办灯会又有当地社区响应。随着接踵而来的多拥挤、多踩踏,就该把狭小的灯会场地外移,移到宽广的地方,同时发展增加参展社区,也是符合有小绍兴向大绍兴发展的思路。现在何不乘上海踩踏事件之际,把灯会办到联合国世界遗产---大运河边,既宽敞又安全
借元宵灯会之际,把绍兴大运河水乡旅游搞起来。搞好了,肯定赛过南京秦淮河旅游景点
14楼点子好
以堵替疏,懒政表现,明显不作为
昨天(13日)央视《新闻1+1》节目“大型活动管控:叫停不会进步”中也做了深度报道!各位可以上央视网络电视台或者今天凤凰网资讯首页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