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台商早年负债登陆 岛内深绿幸灾乐祸 如今反求他指点大陆商机

(原标题:清茗奉嘉友 两岸情更真——台湾老创客陈炳宏的17载天津生活记)
”在天津艰辛创业过程中,感恩我的家人,感恩太太的姨父、阿姨、舅舅,感恩台办领导,感恩天津台商协会的大佬们,以及所有在我创业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无限感恩!因为有他们的护持,才有今日的我!这些恩情我会永铭于心,并将台商相互扶持的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陈炳宏
中国台湾网11月14日天津讯 (记者 王思羽)“如果你去拜访陈炳宏,那就一定能喝到他亲手泡的茶”,对于熟悉天津台资企业协会理事、两岸青年中心董事长陈炳宏的朋友们而言,他的个人喜好与待客之道可谓无人不晓。走进陈炳宏的会客室兼茶室,茶桌、茶具、茶宠一应俱全,主人身后墙架上陈列的各式精巧茶壶,宛如一场正在举办的小型特展。据陈炳宏介绍,在自己的老家台南,几乎家家有茶桌,每天必泡茶。为来客、朋友奉茶既是传统,也是礼数。
陈炳宏自2001年登陆发展,在挺过最初的创业艰困期,办公环境稍微有改善后,他便立即承袭老家的习惯,将茶室恢复起来,一应行头置办齐整。如今,陈炳宏宽敞的茶室内,台湾高山茶风味依旧,只是随着多年来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同胞交融的不断加深,茶座上的大陆朋友越来越多……
从负债七位到东山再起 “17年前就赌天津这一把”
如今一面泡茶,一面追忆登陆初期的时光,陈炳宏谈笑淡然,但其实,彼时正是他人生的最低潮。在岛内22岁跨入广告界,24岁靠着约3000新台币开起公司,26岁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将企业打造成当时台南最大广告公司的他,却在28岁破产,“身家从正几位跌到负七位。老祖宗说的好啊,少年得志大不幸。我就是典型。”
就这样沉潜了两年,2000年台湾迎来首次政党轮替,绿营上台。陈炳宏观察岛内经济形势,预感不妙。2001年,31岁的他主动寻求改变,只身来到大陆。
陈炳宏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爱读中国历史,总想到史书里描绘的各处古战场亲眼看看。历史人物中,自己受孙中山影响比较大,也正因如此,自己很早便对天津这座城市抱有特殊的记忆。陈炳宏观史得知,早在近100年前,中山先生撰写关于中国实业建设问题的专著——《实业计划》时就已谈到,要把天津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城市,因为那里具备多重条件,“所以对天津这座城市,我特别有印象。”
2001年,陈炳宏踏上津门找商机。尽管在岛内生意失利,但商场上几年的摸爬滚打,还是练就出他善于观察思考,具备敏锐前瞻的思维特性。他分析,当时中国经济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沿海湾发展趋势,“先是九十年代的珠三角发展把广州、深圳及周边城市带动起来;2000年的长三角建设又让上海及周边迅猛发展。”陈炳宏回忆,自己登陆伊始正值国家“十五”计划,那时他就大胆断定,“十一五”时一定会发展到渤海湾,若果真如此,具备港口优势,交通辐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东北亚,重工业基础良好的天津势必迎来大发展。看准趋势的陈炳宏,要提前为自己选择一座即将迎来机遇的城市立业打拼,“当时就是赌这一把!”
如今,借助天津东山再起的陈炳宏早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福地与第二故乡。尽管刚来时背着一身债,他经常花1块钱买5个馒头,再花5毛买1包榨菜,就这样“一块五毛钱过一天”;尽管大家都说“创业中从零到一最困难”,而他当时面对的,是先要“从负七位追到零”,然后才能从零开始追;尽管刚来时雇不起员工,只能“蜗租”在电梯经常坏掉的居民楼里经营“一个人的广告公司”,但陈炳宏仍然只用4年时间,便将债务基本抹平,而后再用下一个4年,将公司打造成天津营业额前三名的地产策划广告公司。而今,全国排名前20强的地产商一半都是其公司客户,万达、碧桂园、保利、金地、泰达、远洋、合生创展、珠江、富力、融创……清一色响当当的上市豪强。“我经常跟朋友分享,大陆是神奇的地方,很多事情在台湾实现不了,在大陆一切皆有可能”,陈炳宏感叹。
“广告教父”变身创业导师 让台湾同乡少走弯路
而今翻查陈炳宏的履历,就像在看一部简明的“两岸广告获奖史”。陈炳宏告诉记者,近年来,自己每签成一个案子,就会买一把茶壶犒赏自己。换言之,他身后陈列的每把茶壶,对应的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对走进茶室的人来说,想聆听哪段经典广告战例,就取决于你想了解哪把茶壶的故事。
然而,就在陈炳宏大陆广告事业如日中天,甚至被业内冠以“广告教父”封号时,他却毅然调整跑道,变身青年创业导师。今年6月6日,由陈炳宏创立的两岸青年创业中心正式在津开幕。短短5个月不到,来此落户的海峡两岸青创团队已有30多家,创业团队的注册的资本总额达7600多万。
台湾“广告大牛”“转行”搭建两岸青创企业孵化平台,这其中的心路历程,浸透着陈炳宏登陆至今近20年的所历所感。作为曾横跨两岸广告界的资深台商,陈炳宏深知,传统的台湾商业模式倾向于单打独斗,“台湾人大多喜欢自己闷头干,不善与人分享,更不爱求人,虽然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在现今时代已经行不通了。”他指出,大陆现今快速变化的市场,会让单一技能很难与市场接轨,“技术单一、信息单一,很多时候会转不过来。”
有鉴于此,担任天津台协理事的陈炳宏于2014年建立起台协下属青年组织——台青会,将本地台青聚拢,实现信息往来、专业分工、资源共享。据介绍,台青会运转的第一年里,不到100位青年在相互结合、智慧碰撞下,就成立了五家企业,且都运转情况良好。此后,两岸青年中心这一企业孵化平台应运而生,陈炳宏将台青会的成功模式直接导入该中心。如今,台青碰撞、交流过程中,一旦激发出创业灵感,就可拿到两岸青年中心做孵化。
除了帮年轻一代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陈炳宏也期待借由两岸青年中心这一对台企业孵化平台,帮助当前的创业台青,甚至岛内想来大陆发展的同乡平顺落地,以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他表示,自己登陆17年,毕竟积攒下不少经验、资源、关键人脉,以及对创业者而言及其重要的技能,希望能将这些与登陆的台湾创客共享,让大家在打拼的过程中,都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陈炳宏告诉记者,经营孵化器一定要在创业者身上投入大量时间、心力,对他而言,想要与广告公司兼顾几乎不可能。为此,他将公司交给徒弟们打理,自己担任幕后董事长,基本不介入实质运营,只负责与客户的高层交流。着力培育新一代接班人的同时,陈炳宏更将公司90%的股份,分给跟随自己多年的两岸员工们,实现企业的“内部创业”。如今,企业员工都是公司老板。陈炳宏则表示,“既然是搞创业,自己就要带头做起,给大家机会。”
为台青解决“痛点” 教陆生“吸星大法”
当前,陈炳宏几乎全身心扑在辅助台青登陆创业上。他反复强调,所谓的孵化器、创业中心,绝不是只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办公地点,然后机械性对接政策而已。“既然从事对台孵化,就必须了解台青来大陆创业真正‘痛点’在哪,协助他们深度解决。”在他看来,目前大家的“痛点”显而易见,就是“欠缺与大陆市场对接的能力”,而这其中,又分为“如何对接消费市场”与“如何对接资本市场”两方面。
他指出,对于当前的大部分台湾青创者而言,大家更多是在埋头做产品、做技术,对大陆市场并不了解,以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营销、做品牌,甚至不知道如何做推广。但“凑巧”的是,自己就是做这一行的,在大陆从事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十几年,对消费市场的掌握,对媒体环境的了解,都能很快帮台湾创客解决对接大陆消费市场的难题。
在资本市场对接方面,陈炳宏谈到,多年来,台湾业者从事的多是实体经济,并不擅长、熟悉大陆市场所谓的资本运作。以至于面对一个项目,不知该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演算“估值”。他指出,创业需要资金,“你光告诉人家你的技术有多好,但自己连项目怎么赚钱,大概会有多少产出都不晓得,风投想投你都不知道怎么投”。又很“凑巧”的是,这恰是陈炳宏另外一项专长。现在,他常会辅导台湾青创团队运用营销的理念,做出颇为“市场化”的商业计划书。上述两部分也就形成了两岸青年中心帮助创业者解决“痛点”,对接市场的独特模式。
据陈炳宏介绍,如今入驻两岸青年中心的创业团队中,大陆与台湾团队大约三七开,三成的大陆创业者之所以来投,也是看中该中心在解决市场对接上独特的服务模式。他觉得,相较台青而言,大陆青年土生土长,对当地市场环境、消费习惯都较熟悉,自己在这方面不必再花太多力气,反而更多是去指引他们如何做创意,搞营销。
其实,陈炳宏与大陆青年更多的交流是在课堂上。在天津市内多所高校中,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陈老师。能够走进大陆高校教书,陈炳宏说,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某次一家地产商要招广告公司,陈炳宏前去“比稿”,谁料商家请来了多位大学广告教授当评委。陈炳宏完成提报后,随即就被时任的天津师范大学广告系主任盯上了,认为相较于学校里连篇累牍的理论教学,陈炳宏阐释的内容充满实际操作性,遂将他引荐到校内任教,专教广告实务。自此,陈老师在天津广告学术界声名鹊起。师大之后,财经大学、城建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商业大学、南开大学六所高校都曾先后聘请他担任讲师。
对于能当大学老师,陈炳宏一再表示,真的始料未及。他坦言,自己学历远远不够,念书时岛内专科差点没毕业。他还称,自己有“天生缺陷”——阅读障碍,“我跟台湾歌星萧敬腾有同样的毛病,从小就不是会读书的小孩。别人5分钟看完一篇文章,我要花50分钟还不一定记得住,要记背的东西对我来讲真的很难。”然而,上天是公平的。陈炳宏说,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全得益于自己后来发现的一部“武功秘籍”,“世上真的有‘武功秘籍’,武侠小说里叫‘吸星大法’,就是任我行练的那一套。按现在的说法,这部秘籍就叫营销学。”
陈炳宏说,学好营销就会发现,所有知识都是活的。一旦将营销观念打通,人的思维将无比活络,具备活化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他解释,自己记忆力不好,唯有尽快将新知识融合、碰撞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至忘记。如今自己的理论、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这样来的,“a加b等于c,ab都是别人的,但c是你自己的,你永远忘不了。”
营销学的思维是“活的”,陈老师讲授的广告营销课程也是“活的”,他的课多半都不在课堂上。“营销这个专业,一定要让学生先学会‘看’,要去看市场,观察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可能产生的微妙变化。”他认为,光给学生讲书本远远不够,“很多知识可能是十年前的,到如今行不通了”,而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他经常把学生带到商场或企业,观察这里有什么问题,还需要什么,而后让学生跟企业主面对面交流。学生表达看到的问题后,企业再反馈实质的问题是什么。最后,由企业命题,例如希望今年“业绩提升10%”、“客流量增加30%”等,学生以此为题,分组执行课题。此时的陈老师会站出来,恰到好处地提点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关节点。最终,学生完成的课题会交由企业做评比,优胜者不但时常会得到企业的小小奖励,有时,企业甚至会选中特别优异的小组:“你们毕业后来这里上班”。
由于从学校就开始与市场对接,陈炳宏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学生出去面试,张口就能讲出市场实务,而非书本理论,有时还没到毕业季,广告公司就进来“抓人”。数年来,陈炳宏上课从不点名,学生却是越上越多,班级越上越大,慕名前来蹭课者不知凡几。就这样,陈炳宏的“吸星大法学习班”广受大陆学生欢迎,上课不但能学实务,还能去商场里吃吃喝喝,顺便shopping;评比得奖了,奖品都是商家送的餐券。大家都爱上陈老师的课,也深深喜爱、钦佩这位“专科差点没毕业”的台湾陈老师。
老创客看透人生起落 品茶间化解青创难题
与记者交谈中,陈炳宏不断循环着置茶、冲泡、出汤、奉茶的茶道流程。对他而言,茶室就是会客室,无论昔日的广告客户,还是如今两岸青年中心30多个青创团队的负责人,个个都曾在此喝到陈炳宏亲手泡的茶。也就是在这几尺见方的茶桌上,一斟一饮的品味间,多少创意灵感应运而生,多少青创难题迎刃而解。
“我的客户都是来这边跟我喝茶,喝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出来了。”客户往往来得从容,但对于事业初起的青年创客而言,有时就不免来得火急火燎,“求医”心切了。对此,陈炳宏表示,自己会泡上茶,尽可能帮助来人把心定下来,然后一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太过急躁。”
陈炳宏介绍,初到大陆的台湾创业者,往往为不知如何在大陆开公司、办执照,或不清楚自己产品的“钱景”而着急上火。但其实,只要走进陈炳宏的茶室“喝喝茶”,所有的问题几乎都能一站式解决。他形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