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短视频,2017年崛起的风口,如今大多已归于沉寂。
这个新形式的内容展现平台似乎契合了快节奏的时代里普罗大众的内容消费口味,现在依旧频频占据头条,成为了新一代的流量收割机,大约也是因为短视频本身就具备强大的社交传播属性。
纵观整个短视频赛道,腾讯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一方面,他早在2013年就以微视进入了短视频领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微视没能做起来,一度被砍掉。
而眼看短视频风口又起,并且隐隐成为全行业最大的春药,腾讯又转身想杀个回马枪,不仅投资了快手还重新上线了微视。
相比于ab,短视频赛道对腾讯来的更为重要——腾讯需要大量的内容,去填充和丰富自己社交框架。
但问题在于,在这个已经略显拥挤的赛道,腾讯还有多少突围的机会?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想如何布局,是直接入电商一般用投资搞定,还是要把自家的微视扶持起来?
太早诞生的微视,没能等到风吹起来
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形容腾讯的短视频布局再贴切不过。
早在2013年主打8秒短视频的腾讯微视就已经上线。
2013年,是短视频小热的一年,那一年短视频鼻祖vine出现,用不到3个月时间,以6秒视频分享应用的概念迅速窜上app store免费榜首位。
随后,国内各公司似乎嗅到到了这种新内容形式的潜力,纷纷开始推自家产品:爱奇艺上线“啪啪奇”支持7秒录制,接着微拍、微录客、秒拍纷纷上线,美拍和快手则是2014年入局。
微信一开始就对于微视足够的重视,马化腾亲自站台拍微视视频,并邀请范冰冰以当年热播剧《武媚娘》的扮相拍了微视的广告。
在强大的营销攻势下,微视的用户增长的极快。在2014年春节期间稳居在app store的免费榜前五名,日用户数激增至4500万人。
微视上也开始出现第一批红人,并且给予红人的补贴力度很大,一开始的广告收入微视不参与抽成,这吸引了更多达人的参与。
罗休休、李梦雪、美女护士北小诗、我要搞对象、等都是那个时候火起来的。但是外部条件如此优渥的微视,在核心的内容机制上,微视却存在致命伤。
微视在一开始的产品定位上就是一款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可以在彼时的腾讯各社交产品内部传播,巨大的流量给予微视一开始的迅猛成长。
但是腾讯系产品的痼疾是,总太过于注重流量,8秒的短视频固然有利于微视视频在社交软件上传播,但是过短的录制时长,大大限制了微视视频的内容质量和丰富性,8秒只能用于记录,而不能用于讲故事。
这不利于大人们创作佳品,更不利于产品的用户粘性,所以微视的用户规模在5000万左右开始停滞。
而这个时候美拍,秒拍是不限时长的,同期短视频江湖也风起云涌,papi、二更,一条等今天耳熟能详的视频红人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崛起,短视频也逐渐从流量竞争变成了内容竞争。
但遗憾的是只有8秒时长的微视没能吸引更多优秀的pgc团队入驻,逐渐开始式微。反而成全了快手、秒拍和美拍,在2015年3月,微视还是只有4500万左右的用户,而美拍的用户数已破亿,秒拍用户更是突破了两亿。
除了在内容机制上的硬伤,微视慢慢没落的原因还出在腾讯内部。早期的短视频平台,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平台导流。
比如秒拍的早期用户绝大部分是从新浪微博导流出来的,其也和新浪微博形成了相互协作的局面。
微视一开始想的自然是与腾讯微博的深度绑定,但是新浪微博上市后,腾讯自知翻盘无望,直接砍掉了腾讯微博。这一下使得微视的产品定位出现尴尬,没有了御用搭档,也失去了腾讯微博的强大资源,只能靠内部的其它小伙伴为其导流。
但无论是qq还是后来更新的微信,都上线了自己的短视频功能。用户数据停滞,功能与自家头部产品重合,恶性循环使得微视在腾讯内部逐渐变成了鸡肋。
并且在2016年之前,短视频的风口还没有刮起来,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崛起都是在2016年后的事情,微视又一直是在烧钱运营,看不到未来的微视命运已经注定。
虽然微视是在2017年3月13日在微视官网上公告说4月10日将要停止全部服务。但其实,微视的死亡日期可以追溯到2015年3月份,微视被并入腾讯视频,随后微视产品部总经理邢宏宇离职加入58同城,微视运营总监何钐也转岗,微视产品部多个工作组解散,有知情人士透露称,“当时整个微视部门只剩下几个技术做日常维护”。
在微视宣布关闭服务的十天后,3月23日,快手宣布获得了由腾讯领投的新一轮3.5亿美元融资。此次腾讯投资快手,对其估值为30亿美元。
这个时候,短视频行业才真正开始迎来波澜壮阔的高潮期。
腾讯不愿失去未来
在放弃微视之后,腾讯并没有放弃整个短视频领域。当年在推出微信短视频业务之后,张小龙将短视频功能放置于最顶部的下拉菜单中,可谓寄予了绝对厚望,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说远高于当年的“摇一摇”。
但是,中国的熟人社交圈毕竟不长于更开放的视频表达,而更倾向于含蓄的文字。因此微信小视频最终没能如facebook的短视频一样辉煌崛起。
内容平台企鹅号也一直很重视短视频,芒种计划2.0、企鹅号百亿计划,都包括有对短视频的扶持政策,天天快报、qq空间、腾讯视频等重要客户端一直也都有短视频的一席之地,但都成效不大。
自己的业务迟迟没有起色,但是短视频整个赛道却一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 表述,2017 是短视频的爆发元年,用户规模翻倍达到 4.1 亿,较去年同期增长率达 116.5%,短视频的发展已成当下最大红利蛋糕。
2017 年短视频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的 5.5%,而这一比例在 2016 年刚刚达到 1.3%。碎片化使用、内容的丰富性促进了短视频总使用时长。
并且从事实分析来看,短视频并非是一闪而过短命风口。而是会成为比肩图文自媒体,微信公号的另一大内容形式。
虽然中国的主流人群不太喜欢用视频来自我表达,但是自小就生活在物质充裕的00后05后看起来并不会这样,他们自我表达的愿望更强烈,短视频自然比图文更合乎他们的诉求。
所以,短视频之争,对于腾讯来说可能并不仅仅是一时的流量之争,而可能是关乎社交未来的争夺。
并且阿里入股微博,微博入股秒拍,土豆也已经全面转型短视频。阿里早早站好了阵势,就看腾讯如何接招。新崛起的今日头条三兄弟,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也如奔袭的黑马,势不可挡。
所以看来看去,在短时间内自己做不出来成绩的情况下,投资快手成了腾讯唯一的选择,哪怕快手不缺钱,腾讯也是要硬塞给他的。唯一没有靠山的快手,自然既乐于收钱,又背靠腾讯这颗大树。
但是从去年8月腾讯重新启动微视来看,腾讯对于短视频领域的砝码将进一步加大。而外界对快手最大的质疑是“城乡结合部”、“low”的标签与其深刻绑定。
腾讯看起来不太可能和快手做更深的业务连接,而影响自己产品的调性。并且短视频作为腾讯内容生态的重要一环,与漫画,长视频,游戏,图文一样,应是其核心业务,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像电商和搜索一样,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去狙击就行了。
问题是,承托腾讯再度复活大任的微视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腾讯微视的突围机会在哪?
突围的方向之一,在于整个行业的大势上,还有没有留给微视逆袭的机会。
上一次微视的溃败,主要败于大势,整个短视频行业的风口没有刮起来,所以被战略性放弃。
现在风口已起,并且越刮越烈,但是这股风到底挂到了哪一个阶段?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这一点需要用大数据来判断,在2017年中期时,艾媒曾预测短视频的全年增长率是58.2%。
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在2017年全年为116.5%,这说明,短视频市场还处在高速增长的蓝海,而不是增长停滞的红海,现在重新入局的微视还是能够赶上行业增长的红利的。
并且微视在退出时,本来就保有4000万左右的用户数,这会使其切入市场,形成规模的速度加快。
突围的方向之二在于腾讯强大的导流能力。前述我们说,每个短视频在都需要从其它地方导流,前期微博是各个短视频app的导流胜地,抖音,秒拍,美拍都发迹于此,但随着竞争加剧,微博已经慢慢演变成秒拍的独家专属。
而腾讯则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心。无论是qq还是微信或者其他应用,流量是溢出来的。而回归的微视,合作的第一站选择的是qq空间。
这表明微视想沉淀的第一批用户群是更加年轻化的00后,甚至05后,这也是腾讯鲜明的战略意图:布局未来社交。
强大的社交关系网链永远是腾讯系产品的护城河,微博ceo王高飞曾经说过:
“中国的手机用户普遍会在12个月左右换一次手机,纯信息流产品多半需要重新获取一遍用户。”
言外之意是微博不怕用户换手机,因为微博具有很强的社交关系。
今日头条没有社交关系,用户容易流失,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形成用户关系链,所以头条要大力发展短视频。
而借助腾讯最大的优势在于,如果你覆盖到了那张巨大的社交关系网链里面,用户的粘性比单打独斗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无论是借势行业增长的红利,还是依靠腾讯社交的荫蔽,一款产品真的想持久自己本身的素质不能差。
短视频产品最重要的是两大功能“录”和“看”,录主要是工具属性,腾讯做产品的实力是ok的,在一些细节上,分段添加特效、视频挂件、综艺贴纸上,做得很细。
而“看”则比拼的是短视频内容生态。如何吸引强大的达人入驻?如何将微视与自己的一种产品关联打通,而不仅仅是相互的内容引流。
短视频还是具有多重内容属性的,与音乐、电影、文学等都有相互联系的奇点。整合的好处是:既丰富了短视频本身的内容,又使得各业务之间的社交联系增强,提升用户粘性。
但无论本身有多么强大的资源和实力,曾经的错过让腾讯在短视频业务上现在还是一个追赶者。短视频的江湖很大,注定将是一场持久战,无论是短视频内容的形式还是观众的成熟度都未定型。
马拉松的冠军不是一开始用尽力气的人,也不是阶段性领先的就得意忘形的人,而是内心坚定用好每一分力气在最终目标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