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山西原有座仓帝庙,它是中国“造字圣人”庙。


据《越中杂识·祠记·仓帝庙》所载:仓帝庙在卧龙山之西麓,创自前明,颓废已久。乾隆初,重建正殿,奉仓帝先圣,沮诵先贤,史籀、胡母敬、程邈左右配。进内文武两帝殿、魁星阁、六君诗巢。六君为唐贺知章、秦系、方干、宋陆游、元杨维祯、明徐渭。——仓帝庙实为“造字圣人”庙。

庙中人物介绍(源自百度)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 ,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据史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史籀——创造了大篆。周宣王时为史官,庾元威曰:柱下史。善书,师模仓颉古文,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曰大篆或称“史书”久佚。载其所书六字,可见一班,六字见法帖。
胡毋敬——创造了小篆,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国秦朝人物,著名书法家,担任太史令。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学篇》,文字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启蒙读物),结构却略有不同,后世称为秦篆,即小篆。
程邈——创造了隶书,秦代书法家。字元岑,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

文武两帝:汉文帝——刘恒 和汉武帝——刘彻。

魁星是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
魁星形象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实际就是钟馗。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庙中与绍兴相关的六君: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秦系[唐](约公元七二o午至八一o年间在世)字公绪,越州会稽人。系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陆游、徐渭(略)

陈年挖臭屁的事情,有照片吗?绍兴最有名的庙宇不是香炉峰,也不是大禹陵,是大善寺和老岳庙,市区155座寺庙,尚不包括一些有钱人家的家庙在内,你那个仓帝庙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再说卧龙山上上下下就很多庙,其中也还是雷公殿有名。

古代的庙和佛教不搭界,庙: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才有庙字的俗称。

文人的仰止敬顺造字圣人的渊源造就出书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