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大规模在中国投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经济合作多数以技术和设备转让的方式展开,还有就是日本向中国提供各种低息优惠贷款。随着9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最重要的是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增长迅猛。
目前,日资在中国大约有2万家企业,雇用了约1000万名中国工人。随着近来中日间关於钓鱼岛领土争端的愈演愈烈,日本有不少应该撤出中国的投资,并将其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声音。安倍近来对东南亚三国的访问,经济合作也是重点之一,将部份日本制造转移至东南亚地区,也将是安倍未来采取的制衡中国的战略步骤之一。
日本经历了战後高速经济发展,80年代後期受到欧美国家打压,削弱过度膨胀的日本经济,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後的20年日本经济不景气。日本企业为了减少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遂将企业大量迁移海外,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由於日本制造业的大量外移,使得本土产业空洞化,20多年来日本国内是一个消费市场,不再是制造中心。
以前数百万的制造大军已经消失。除核心技术和研发保留在日本外,生产制造销售完全依赖海外。日本国内在制造业各方面人才缺乏,制造业队伍老化,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日本,已经不能在国内大量生产各类产品,即便生产出来也是成本过高,缺发竞争力。
维持日本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正是中国,中国提供庞大的市场,上千万的产业工人和管理干部,近乎可以无限增长的产能,使得日本仍得以保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况且,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中国提供了日本制造业发展所需的相当部份资源。日本产品从原材料开发,产品加工,市场销售都在中国,而且占据了相当份额的中国市场,日企得以将在中国市场生产销售所得利润汇回日本。
在日企工作的1千万中国产业工人,经过日方多年培训,已经掌握了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优秀的管理干部按10%计算,都有近百万人。将如此庞大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各方面有经验的干部放弃,重新在他国家建立产业基础,从中短期的角度看可能性不大。何况培养这支制造业大军,日本企业花了十几年的心血。
中国已经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结构非常合理。以数码相机为例,相机的所有零件,生产基本可以不出广东省。甚至在佛山,中山,深圳,东莞,四地已经可以完全提供。这种整体产业的发展优势,非其它国家可比。即便将产业有步骤外移,结果必然是产能大幅下滑,物流成本大增,失去产品竞争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邀请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访问,主动提出希望郭在美国建厂,美国可以提供特殊优惠政策。郭答应可以考虑,但同时指出富士康只是负责产品最後组装的工序而已,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其他企业生产,整个产业链在中国。即便在美国设厂,所有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仍以数码相机为例,从外壳,电子部件,镜头等等,都是在中国由日企,以及产业关联的中外资上下游企业生产制造。富士康负责成机组装的最後工序而已。以镜头为例,光学玻璃原材料及稀土都在中国采购和生产,原材料经熔解制造成光学玻璃,光学玻璃压制成粗胚,毛胚玻璃抛光研磨成镜片,最後将镜片组装成镜头都是在中国进行。况且,这还只是一个部件而已,整个数码相机的生产,牵涉几十个行业,各类数百个上千零部件。单一部品生产外移可以,要将整个产业外移,所需成本太大,风险太高,而且不可能在中短期内完成。
中国本就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日企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除出口海外,相当部份在中国本土市场销售。如果将产业转移,即便将海外市场生产的产品转销中国,至少在物流成本上就不占优势。产业外移留下的空缺,必将由其他外资填补,变相助长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削弱日企优势,等於间接放弃中国市场。况且,双方千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受到影响,对日本来讲後果不堪设想。中国毕竟有14亿人口的庞大本土市场,对於经济不景20年的日本来说,哪方受的影响更大,不言而喻。
东南亚国家无疑在土地和人工成本上,比中国有更大的优势。由於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各方面的成本也随之提高,使得中国以往最吸引外资的,低廉人力成本优势丧失,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优势明显。但是,东南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特别在交通,电力,运输方面建设尤显欠缺。尤其是遇到自然灾害後,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甚至条件比中国更加优厚,但在法律方面并没有跟进,特别是各国的地方政府,遇到纠纷基本不保护外资利益。并且,东南亚国家的政局并不稳定,经常有军政府发动政变,引起骚乱影响地方治安,不利於外资企业在当地的展。
东南亚国家深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在文化上没有儒教国家特有的服从性,纪律性,命令意识,等级观念。因此,强势严格的军队化管理体制,在东南亚国家并不适用。东南国家人民生活上比较闲散,对物质欲望追求较低,这也是深受佛教影响的缘故。有一个很普遍现象可以说明问题,很多外资大型外企,虽然面对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工,仍经常出现用工不足的情况。
很多东南亚工人在领到工资奖金後就辞职,钱用完了再回来上班。由於东南亚国家都不是工业国家,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很多工人在家乡有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在工厂上班的目的是补贴家用。使得当地的外企在用工方面处於不稳定状态,不利成熟技术工人及管理队伍的培养。以上举的还只是外企在东南亚投资遇到问题的极小部份。
安倍上台後的经济政策是大量发行货币,仿效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货币发行不设限额,并且每月大量买入国债。主要目的就是使得日元贬值,使得出口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将通胀水准提升到2%的水准。既然要增加出口,中国作为日本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全世界第二的经济体,自然成为日本改善国内经济疲弱的最重要合作对象。
日资从中国市场撤出根本不可能完成,将日资企业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的成本,远高於目前的维持现状。产业转移的成本和因此造成的损失,又将由谁来买单。这种想法根本就一厢情愿。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领土争端中一意孤行,无论双方引发何种形式的冲突,都会影响日本经济复苏。
安倍现在的外交政策,与其提倡的经济改善策略,本身就充满矛盾。作为执政党在挥舞民族主义大棒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民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最终的结局还是下台。
云起谏金,资深高级分析师,以上言论谨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以及各大经济专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