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的时间里能发生什么?可以让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让一个小镇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对于68岁的冯月观而言,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46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坐在元通街道的大庙桥下修鞋补鞋,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唯一不变的是陪伴在他身边的那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补鞋机。
身残志坚 坚守修鞋摊46载
大庙桥下,一间5平方米的小房子,一架用得油光发亮的补鞋机,一堆钳子、锥子、锤子、剪刀、皮革、麻绳、万能胶、钉子等工具用品,还有一张专门给客人准备的小板凳,这就是修鞋匠冯月观每天工作的地方。
扎线、钉跟、粘底、上胶……每天早上7点,冯月观就这样坐在修鞋工具前,开始为人们修补着破损的鞋子。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一头花白的头发,冯月观神情专注严肃,动作娴熟而不乏细致。
冯月观1947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元通人,12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将他击倒,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再小的疾病也可能要了人的性命。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后,冯月观有幸捡回来一条命,却不幸落下了终身腿疾。
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冯月观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15岁时,冯月观毅然离开家,来到海盐天宁寺鞋子店做学徒。3年后,勤奋好学的冯月观已经掌握了一手好技艺,如愿进入了当时的董家弄皮鞋厂。
22岁时,冯月观凭着做鞋的经验,回到家乡,在元通集镇大庙桥附近,经营自己的修鞋铺。从残疾车到固定店铺,靠着勤劳和坚忍,这条修鞋之路一走便是46年。“我一辈子没改过行,只要是鞋子的毛病我都会修,对鞋子也有特殊的感情。”冯月观说。
一手老茧 一手好技艺
冯月观的好手艺在元通是出了名的,男女老少都爱来找他修鞋。只见他随手拿起一把形状类似鸭子嘴的铁拐子夹在腿间,把要修的鞋底朝天扣在鸭嘴上,左手放钉,右手敲锤,一会儿的工夫,鞋子就修好了。冯月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鞋子坏了一点点就扔了,太可惜了,其实修一下,还可以穿很多年。”
来这里修鞋的大多是老顾客。电庄社区的陈新宝几年前搬到了海盐县城住,但是只要她鞋子有问题还是会拿到这里来修,她说:“老冯修的鞋子又便宜又好,其他人修我还不放心呢!”冯月观最多一天要修几十双鞋,很多都是镇上的老顾客送来修的,还有祖孙三代人来找他修鞋的,他说正是因为大家的信任,他才更要尽心修好每一双鞋。
虽然有时每天的进账仅有十几块钱,但是冯月观从不吝啬自己的爱心,遇到有困难的人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冯月观得知一位同村大爷因为儿子不赡养,患了眼疾没钱看病。从那以后,冯月观就再也没收过这位同村大爷的修鞋钱,还经常给些零钱让他喝茶买烟。
为了同时照顾患有肢体残疾的妻子,冯月观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会在大庙桥下风雨无阻地守修鞋摊。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人知道他修好了多少双鞋子,也没有人记得有多少人来找他修过鞋子。
大庙拆除、学校搬迁、新楼迭起,元通集镇在风云变幻中不断发展,冯月观却仍然坚守着这门传统的手艺,和大庙桥一起留存在小镇三代人的记忆中。(嘉兴日报)
人生价值充分体现
不错,说得好,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