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目标感在2018年初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成长的瓶颈,也有过焦虑。一边想要做很多事情,列很多计划,一边又在向可怜的时间和没有方向的自己做出妥协。想养成好的习惯,但又不知从何开始。一时间,我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 量化输入内容我们都理解“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含义。设计亦如此,如果没有大量优质内容的输入,我们是很难完成创作的。说到内容输入,我尝试过用时间来培养习惯,比如每天看1小时书,运动30分钟,学习1小时等等,但后来发现其实效果并不好。因为,时间虽然是个可以被量化的概念,但不够具体,而且很容易让我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时间长了,很难坚持下去。那我们如何做好内容输入?大家可以试着用“量化输入内容”的方法来培养习惯。3 整理并思考有段时间,我在不断地输入新知后,感觉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后来发现,当完成内容的输入后,是需要整理和思考的。经过自己整理和思考过的内容,才是属于自己的,才能活学活用。31 如何整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适合自己的内容管理工具就像是你的云端大脑。这里我以印象笔记为例。首先,我建了8个笔记本,我将这些笔记本看作是彼此相对独立的8个具体项目,分类原则参照的是mece分类法(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种按照具体项目分类的方法有两个好处:当我准备收集一篇素材时,需要思考将它放到哪个对于项目的笔记本里。这个思考“放到哪个项目笔记本”的过程,就是思考“这篇素材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的过程。做到了这一步,其实我们已经不仅完成了收集素材,还提前思考了今后准备怎么应用它,这样印象更深刻。珠海产品设计
随着收集内容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我可以在不增加根笔记本数量的方式,通过子笔记本和标签完成内容细分。这样,我的8个项目笔记本在长时间内是清晰的,也不会经常变化,这会提高我素材管理的效率。其次,用印象笔记网页剪藏插件收集网页形式的素材,比如优设网、站酷、ui中国、medium等网站;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收集文章。如果是需要稍后阅读的素材,我会暂时放在<收件箱>里,如果只是普通素材,我会放到对应的<子笔记本>里,并打上标签。这样,我不仅完成了素材的收集,还将素材整理归类到了那8个项目笔记本里,如果再加思考,它们会转化成我自己的知识。32 如何思考我承认,用脑思考是一件比搬砖还累的事情,但是我们做设计的过程就是面向目标,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一个善于思考的设计师,“戏路”一定很宽。两个思考的方法:建立知识链接,形成网络。有个词叫融会贯通,我的理解就是把分散的知识素材,重组成一张知识网络,而这张网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库。将思考的过程写出来,能够激起潜在的更多的联想。一个想法和思考被写出来后,会被大脑的视觉模块接收,形成二次认知,这与心里默念所产生的神经兴奋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时,或者在分析竞品时,最好将思考分析的结果记录下来。
4 持续输出设计是一种表达和呈现,更是一门手艺,手艺最重要的是手感,手感的形成和维持需要持续的输出。至于输出时所需的灵感,是可以在平时整理和思考的知识库里寻找的。5年前我学ui设计时,进了一个叫“100ui”的学习群,也就是每天redesign一个界面或图标,坚持100天。我当初的目标很简单:在初学阶段,借助100天的持续输出,将我的软件操作效率提升到极致。后来,无论是做ui还是交互,只要我有设计思路,我输出的效率是很高的。当然,持续输出时要记得前面提到的目标。有目标的持续输出,是巧干;没有目标的持续输出,是蛮干。5 乐于分享人是社会动物,其实是在意外部的评价反馈的。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我建议可以公开分享设计作品。(当然,涉及商业机密和版权的作品除外)在笔者看来,乐于分享和收集反馈有两个好处:外部压力,会提升设计能力。我们设计的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点赞等等,这些都是外部反馈,有了反馈我们才能更好的根据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乐于分享作品,无论是在内部、朋友圈、学习群,还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优设网、站酷、ui中国、dribbble等,你会发现那些外部压力,每一个都会让你认真对待设计,进而提高你对自己的要求。 外部激励,会驱动我们坚持。每次当我看到文章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优设网获得点赞、评论、打赏时,我能感受到“分享”带给我的价值和成就感。这种来自外部的激励,会驱动我们将习惯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