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又称“瞎子戏”? 专家:省编教材的解释不准确
“绍兴莲花落不是‘瞎子戏’,教材是十分严谨的,编审部门应请教一下非遗专家学者,免得以讹传讹。”近日,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绍兴莲花落协会理事韩会稽发现,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全省小学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中,有关“绍兴莲花落”这一课的内容中的解释有错误。
省编教材中的“绍兴莲花落”
“这本《人·自然·社会》省编教材,2014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综合实践研训员郑国祥老师说,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浙江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全省小学五年级的正式教材使用。
记者看到,这本《人·自然·社会》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学用书编委会编写,主任是缪水娟,审稿是滕春友。2016年3月已经是第9次印刷。
教材内容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五大主题,共有28课。
教材中的“绍兴莲花落”是第13课,第一段解释为“莲花落,也称‘莲花乐’‘莲花闹’,当地称‘瞎子戏’,原是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形式。”
在“绍兴莲花落”第二部分“老戏绽放异彩”这节内容中说:“莲花落的‘年纪’可大了,它始于宋元时期,成形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开始盛行。它的艺术形式也随之逐步成熟起来。”
“绍兴莲花落”又称“瞎子戏”?
“绍兴莲花落”究竟是不是又称“瞎子戏”?
“这肯定是错的!绍兴的另一个曲种‘绍兴词调’才称‘瞎子戏’。”绍兴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绍兴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汪嘉宝说,绍兴莲花落也没有“要过饭”,所谓“原是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形式”也不准确。
教材中“始于宋元时期”也是不准确的,绍兴莲花落是从落地唱书演革而来,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也就是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绍兴莲花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莲花落因当时的说唱者大都没有什么文化,也就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汪嘉宝说,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2008年的绍兴莲花落百年庆典上,研究者认为绍兴莲花落1908年正式形成,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地域在绍兴、杭州、宁波及周边地区,与平湖调、宣卷、词调、滩簧并称为绍兴五大曲种。
但如果单是莲花落曲种,并非绍兴独有,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一作莲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宋代始流行民间。
“在绍兴,所谓的‘瞎子戏’,就是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称话词。”汪嘉宝说,绍兴词调是由盲艺人演唱的传统曲艺曲种。宋代和明代的资料中均有关于绍兴“盲翁作场”唱曲艺、“村瞎子……弹唱词话”的记载。但绍兴词调和绍兴莲花落是不同的曲种。
江西省新干县也有莲花落,当地称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江西的莲花落同绍兴莲花落也是不仅相同的。
错误的教材必须更正
柯桥区阮社小学和越城区富盛中心校是绍兴莲花落的非遗传承基地,这两所学校均有绍兴莲花落的校本教材。
阮社小学的校本教材《莲花落》,汪嘉宝是校本编写的总顾问。校本第一课“追溯绍兴莲花落的历史文化”中说:“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它是一种说唱艺术,因演唱中有‘哩哩莲花落’之类有帮唱过门,故名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
富盛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我爱莲花落》,由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任编写指导委员会主任。其中校本专题一“历史与现状”中说:“绍兴莲花落自1908年正式形成,主要流行地域在绍兴、杭州、宁波及周边地区,与平湖调、宣卷、词调、滩簧并称为绍兴五大曲种。研究者说法,绍兴莲花落初起之时,艺人们沿街卖唱,徒歌清唱,与唐代‘散花落’衍变而来的‘咍咍莲花落’相近,属于大概念‘莲花落’。后为了表示区别,才加上地域名,得名‘绍兴莲花落’。”
这几本校本教材中,均没有绍兴莲花落又称“瞎子戏”的说法,而且产生年代基本上都确定在清光绪年间。
“教材应当是十分严谨的,不能有任何错误,否则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讹传讹。”阮社小学副校长陈铁汉说,绍兴莲花落在小学教课书中入选,让小学生们了解我们绍兴地方曲艺,是十分必要的,对地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材内容有问题,造成的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加以更正。
绍兴莲花落终于进入课堂了。
瞎子戏又如何,以前唱戏的都是下层士人,社会地位不高的
以前就是讨饭佬唱唱个
我认为本土曲艺,挺有风味,。……
我也听说好象以前是由乞丐所演。
好吧,我来总结一下,意思就是莲花落是瞎子戏发展来的,但绍兴莲花落是说书发展出来的,所以呢,绍兴莲花落,不是莲花落。白马非马,村长不是干部,豆包不是干粮。说绍兴莲花落是乞丐要饭的来的,那是骂人,我呸。
好吧,不是乞丐,行了吧。那我小时莲花落先生唱着跪下来了,唱吉祥词,让大家往台里扔钱是怎么回事?
那样说难听咯
文化要传承。但文化中有糟粕有精华。传统莲花落中一些经典情节要删去,如穷秀才被富人欺,只有考中状元才能报仇,因为那时候有权力了,富人怕你了。宣传要信仰权力太可怕了,你就不怕秀才当官后,尝到权力的甜头,滥用职权,无视法理吗?
作为绍兴人感到无比心寒,对我们的本土文化这么不尊重
就是这一点念想,听莲花落的时候,大脑就在歪歪想象那个秀才就是自己。至于当官之后怎么样?当官之后,当然要和一切当官的一样,结党营私,中饱私囊。不然当官干嘛中国,老百姓都是这么想的。一早权在手,便把你来整。游戏规则永远不变,只有台上的人换上换下。
专家抄百度的 度娘几乎和课本一样
瞎子戏就瞎子戏呗
兄弟,你是个人才呀!说的太对了,就算是说书的,也相当于戏子,在以前,比乞丐好不了多少。
瞎子戏,不是讨饭的,我小时候看池价演唱过,人们叫它话词,他们虽然眼瞎,衣服穿着整结,都戴有色眼镜,唱得很好的。
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功夫》中实力碾压南拳北腿金刚圈的那两个弹古筝的瞎子……对!就是后来被包租婆吼傻掉的那两个……
在过去,越是艺术,越是高雅,在群众中地位越低,因为他们全身心投入艺术的殿堂,生活上只能有求于人。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精神食粮定然由他们创造。
我们乡下叫莲花郎
唱戏的戏子在古时地位就是低,现在翻身了,赚钱比抢钱还快
莲花朗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至于老辈手里叫什么名字,有关系吗?
源于唐朝高雅艺术,后因战时艰难一度沦为瞎子戏和乞丐文化,现擦去蒙尘,依然不失为高雅艺术:这就是莲花落!
所以,莲花落的历史要从唐朝算起,至今已近1400年!
不能因战时艰难卖唱否认它的艺术性,哪个曲种没有被人在街边、棺材边拿来谋生过?难道这些戏曲都是瞎子戏、乞丐或死人文化?
莲花落缺少挖掘,也缺乏包装,更缺少在音乐天堂的大量演出,如果能在人民大会堂、维也纳音乐大厅、CCT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谁能否定它不是高雅的艺术呢?
莲花落想擦去战时蒙羞的灰尘、清新脱落成高雅艺术:一要寻根溯源,找到自己的高贵身份宣传它,二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制作出一批优秀节目,三要包装:坚决抛弃困苦时期乞讨的糟粕,与瞎子、乞丐和死人文化划分界限,四要推广:利用一切机会,多在音乐圣地演出。
只要占领了音乐天堂:何愁莲花落被人白眼为瞎子戏、乞丐文化?
莲花落又何愁不长盛不衰?
再怎么不济:莲花落也胜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海派清口能流行:莲花落就不行?
文化产业不是做出来的,是策划出来的,前有湖南卫视,后有海派清口,现有郭德纲……他们能成,莲花落就不能成?
缺少推手,缺一个策划的高手:就是莲花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当然,首先得从莲花落划清界限、国语化做起!
如果仍停留在街边、棺材边:永远洗刷不了乞丐文化、死人文化、瞎子戏的羞辱,不实现国语化,也永远走不出江浙沪:也永远与高雅的音乐圣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