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野蛮生长,国家出台新规,规范发展。
今日,共享单车被外国青年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以及支付宝、高铁和网购),似乎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之巅。
单车野蛮生长
有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共享单车投放量达到了2000万辆,预计到今年年底,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5000万辆。
在此之后,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甚至马扎也纷纷加入共享行列,美其名曰:为中国共享经济添砖加瓦。
但是在共享便捷服务的背后,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带来新的拥堵,占用破坏的行为依然时有发生,共享雨伞刚一投放就丢失殆尽(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效果
)如何规范管理成为了经营者以及政府机构们的新难题,中国的共享经济似乎有些过度了。
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今年8月2日,国家出台新规,规范自行车停放以及管理,新规一出台,民众纷纷叫好。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共享单车就会进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滴滴出行就因为新规“本地人、本地车”到如今,不温不火,消耗了市场无尽的想象力,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随着中国共享经济崛起,以摩拜单车和ofo两家企业引领的军备竞赛以海外扩张的战役打响,多轮巨额融资完成,在众多媒体人以及投资者看来,
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圈钱游戏,并引发人们对共享经济是否是资本泡沫的担忧,新规能否让共享单车告别野蛮生长。
有海外媒体报道,共享单车是白痴经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为了节约资源,优化配置,但中国过度的单车投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将人性以及国民素质赤裸裸的呈现在镜子前。
盈利遥遥无期
共享单车从两年前的星星之火到如今泛滥成灾,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出台相关的法规。
在9月15日,北京方面出台了对于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新增的“车辆不得设置商业广告”。
在政府看来,共享单车对城市市容市貌产生不良影响之后,就要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进行制裁。政府的管理并没有错,政府要是不管,那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一定是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那所有的共享单车品牌都无法从中实现盈利。但这条措施的出台无异于硬性延长了共享单车实现盈利的期限,显得有些一刀切了,正常的途径应该是制定车体广告内容的一些条例,并对广告内容进行筛选识别。
广告,作为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共享单车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毕竟,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加强了公共交通利用程度,同时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及倡导的绿色出行。共享单车要实现盈利,在目前为止,无非车体广告、押金生息以及租赁这三种模式,而这三种模式在目前为止还无法完全撑起共享单车实现盈利。
当然你可能会说,目前整个共享单车市场格局还没有确定下来,各方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优势或许就是讲故事能力的强弱吧)。再加上,在固定成本的不断投入期间,共享单车品牌还不能够太在意是否实现盈利。
这是由互联网品牌本身的因素来决定的。
既然实现不了盈利,那就继续耗着吧。
作者:朱逻记|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