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菜干”一样的长茶,悄然蹿红茶界
“名茶之乡”新昌,一款古法茶突然被开发挖掘并迅速走红。“我自己也想不到,这款茶居然这么受追捧。”昨天,新昌同文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石鹏东接到一位客户的电话,对方称又要订购10公斤的古法茶。之前,该客户已购买了10公斤。
像“菜干”一样的长茶
泡了一喝味道特别香
今年春天的中国茶市,生意与往年一样红火,茶商忙着贩销龙井茶。这个节骨眼上,古法茶突然“横空出世”,在新昌茶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石鹏东做的这款古法茶,黑黑的、长长的,略微卷曲,有点像菜干。当地村民称之为“长茶”。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款茶被石鹏东关注并挖掘出来。去年,一位杭州的朋友来到新昌,说要买一些农家自己做的茶叶,石鹏东就带着他去农村找,结果在一户茶农家里看到了这种形似菜干的茶叶,泡了一喝,味道特别香。他的朋友立即买下茶叶。
“其实这种制茶手艺在新昌民间流传了很久,随着龙井茶的普及,茶农已很少用这种老手艺了。”石鹏东家在天姥山脚下的儒岙镇里外岙村,小时候他曾见过村民用这种古老的手法炒制茶叶。
后来,他专门去天姥山和天台山一带寻找这种古法茶,在儒岙镇治国坞村苍基自然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土法”制茶,这种茶制作工艺繁杂,制出来的茶特别香。
经过一番考察,新昌儒岙、回山甚至天台的一些“土法”制茶的农户,成为他首批定点生产古法茶的合作伙伴。让村民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即将濒临“消失”的长茶一经开发居然受到市场热捧。回山镇丁山村的村民说,如果古法茶有销路,他们就不用外出打工,能够专门在家制茶了。
古法茶突然“现身”后,石鹏东着手对这款茶进行发掘和推广,并申报注册了“同文堂”茶叶商标。
古法茶的制作工艺有点“老”
曾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
据了解,古法茶出自浙江东部山区天台山和天姥山一带,由农民采用原始古法方式制作而成,选用高山老树茶和野生茶,通过烘焙、揉搓等传统原生态手法对茶叶进行加工。
茶农对古法茶的制作有专门的讲究,道具是祖上传承的,搓茶器、烘焙罩、晒青框、茶篮等都是用原生态竹子编织的。
“揉茶和搓茶这些环节极为关键。”茶农们深谙其道。这些环节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揉茶时要掌握力度,还要专心去体会,揉得好的茶泡起来会相对柔和甘洌,回味十足。
而烘茶的原料必须为木炭,将木炭点燃后,搬来竹编烘焙罩,烘焙罩设计非常合理,呈“凸”字形,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使铺在上面的茶叶可均匀受热。
这种制茶方法,曾被日本高僧荣西带到了日本,并写进了《吃茶养生记》一书中。
“书中关于天台山一带茶区制茶工艺的记述,证明了现今日本蒸青茶加工工艺源自天台山(天姥山)。”新昌首批文化名家、《新昌茶经》主编徐跃龙说。日本高僧荣西两度来天台山修佛,亲身体会了饮茶对养生的妙处,晚年撰写的《吃茶养生记》为日本普及饮茶提供了源泉。
据介绍,天台山(天姥山)一带在宋时,至少在南宋时期,制茶工艺是蒸青散茶制法,就目前而言,蒸青茶加工工艺还在传承,而这种茶艺目前正被挖掘,就是时下被茶界突然提及的古法茶。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对天姥山有这样的描绘:“天姥山,在浙之新昌县。李太白梦游天姥,即此。近产茶,名天姥茶。”张岱记载之茶,即为天姥山一带世代沿传的古法茶。
“古法茶的发掘,使新昌在绿茶红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品种,丰富了新昌茶文化。我们打算在编纂《新昌茶经》时记上一笔。”徐跃龙说。
嘿嘿嘿嘿
日久生厌,喜新厌旧而已
炒作而已
做好的成品茶、泡出来照片发一个看看
至少对绍兴新昌经济来说是件好事
我也想看看成品茶的外形,还有泡出的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