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驻军之地名
精营街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明晋王府宫城废墟上修建营房4000多间,驻扎清绿营兵,称精骑营。久之,此地即简称精营。以精营而名的街巷,清末有精营街、东营房,民国时有精营东边街、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横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今有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校尉营 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故名。以校尉营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
大濮府位于桥头街北侧。今传为明晋王子孙有封为大、小濮王者开府于此,故名。然《明史》及方志均未记载有大、小濮王之封,恐非。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营坊街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年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前所街东至云路街北端,西与棉花巷相接。明代,设有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守卫太原城。前所街为太原前卫指挥所驻地,故名。清末即称前所街。另有右所街,为太原右卫指挥所驻地,今已消失。
大营盘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
二营盘、三营盘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三营盘。太原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街。
北营 以宋平晋城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
坞城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
老军营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道光《阳曲县志》:“老军营,旧名古正村,距城五里。”成化《山西通志》载:“老军营堡,在太原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抚都御使朱令居民筑。”
教场巷始名于清朝。当时是清代“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教场、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家属宿舍大院。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因一度名工程师街。太原解放后复名教场巷。
源于衙署之地名
府西街、府东街金天会中,阳曲县移治于府城。明清时,县衙旧址在今府西街67号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县衙门口的街,从明代始即称县前街。县前街东,即今三桥街南口至解放路段,清代称灰市街。民国二十年(1931年)灰市街改称府西街。府西街、县前街,今通称府西街。明洪武年知府胡维建府署于今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门口的街称府门口,民国时称府门前,向西折即旧府西街,再西即县前街。明山西巡抚衙署设在府治东鼓楼社,即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院。清末,以山西巡抚衙署得名的街有院西街、院前街、院门口。民国时,将正对府门的街改称督军街(今帽儿巷北口段),以阎锡山曾任山西督军而名,太原绥靖公署、山西省政府均设于此。巡抚衙门前西段称府东街,东段名龙王庙街、道门前。民国元年(1912年),山西都督府(在明抚院址)成立,都督府东的街并入龙王庙街称都督东街,都督府西的一段街称都督西街。1955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东街与都督东西街合并,称府东街。又有道门前、大东门街先后并入,延至建设北路。1958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西街陆续向西延伸,先后将县前街、市儿头、桃园一巷并入,至漪汾桥。
按司街、察院后因处明山西按察司衙署(提刑按察使司)、清山西按察司署前,故名按司街。察院后明代称太子巷,因有释迦牟尼寺院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察院后,因处按察使街后而名。按司街西接东羊市,东接钟楼街,1958年,三街合并称钟楼街,但习惯上今仍分称按司街、钟楼街。其察院后仍沿旧称。
都司街 因明山西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道光《阳曲县志》称都司街。民国以后仍沿旧称。
北司街以明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署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司门口、司门前街。因街处按察使司署北,民国改称北司前街,今称北司街。
新道街 清代,分守冀宁道设于省城。以道员衙门署而名的街巷,清代称道门前、道公街,民国有道门前街、新道街、新道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