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中国第二大苏区,有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


巴中,
中国第二大苏区,
有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
4万巴山儿女魂归沙场,
从巴中这块热土上,
走出了28名共和国开国将军。
为了共和国,
他们浴血沙场,
功勋卓著。
为庆祝建国67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今天小编将带你一起去认识从大巴山走出的将军.......
阳自碧。

阳自碧少将照片
阳自碧将军简介
阳自碧将军(1918-),汉族,四川省巴中县磨子乡普济观村六根柏树阳家湾人。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晋升少将。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独立团警卫员,
红4方面军总参谋部通信连传令兵,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
,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股长,
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副科长,
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
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
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研究所副所长,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研究所所长,
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阳自碧少将生平经历
阳自碧,1918年出生,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一)
阳自碧生于中农家庭。他读了6年小学,12岁开始干农活。
1933年参加红军后,阳自碧先后在川陕省少年先锋队指挥部任识字排长、通江县城区少先队大队部文书、游击队文书。
1935年,游击队编入红33军独立团,阳自碧给团长当警卫员。不久,到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通信连当传令兵。以后又当过公务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后,阳自碧调到中央军委前敌总指挥部机要科工作,任组长、股长。

(二)
抗日战争时期,阳自碧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担任机要工作,历任机要科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1942年,阳自碧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3年,阳自碧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三)
抗战胜利后,阳自碧随聂荣臻回晋察冀,历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四)
1955年,中央机要局召开大军区机要处长会议,宣布了中央军委成立总参谋部机要局的决定,由东北军区机要处处长黄有凤任局长,华北军区机要处处长阳自碧和莫春和任副局长,阳自碧分管业务工作。
1960年,阳自碧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
1962年结业后,阳自碧任国防科委第51研究所副所长。51研究所是研究密码和密码机的。
1964年,阳自碧任第51研究所所长。1966年,该所研究工作初具规模,“文革”开始后即瘫痪。
1970年,阳自碧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他曾在成都铁路局支左,担任成都铁路局军管会主任、革委会主任。
1973年,阳自碧回到省军区,分管民兵工作。
1983年,阳自碧离职休养。
阳自碧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阳自碧将军故事
总参第五十一研究所 (总字751部队,当时叫国防部国防科委第51研究所),1960年11月在北京成立, 隶属总参机要局 ,由中央机要局局长李质忠兼任所长,总参机要局副局长阳自碧任副所长(后任所长),中央机要局技术处处长汪导海任副所长,原华东军区机要处处长左金祥任政委,原浙江省委机要处处长胡文良任副政委(后任政委)。1961年至1964年历时四年,耗资4000万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40亿)由四川省第四建筑公司在螃蟹河畔,赵公山下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大院,分甲区(工作区)和乙区(生活区)。下设六个室,一个实验工厂. 成立初始在北京复兴路地藏庵临时地点办公. 营建工程处开始在四川灌县施工, 至1964年3月全部完工, 全所迁入四川。 1970年2月原址交兵器部岷光机械厂, 全所迁往重庆北碚原总参机要学校. 阳自碧调任四川省军区, 总参机要学校校长兼总参机要局副局长黄兴正任所长, 胡文良任政委,管谦任副所长. 1973年黄兴正病逝, 余铭皋接任所长. 1989年1月, 军委批准891工程, 在北京丰台新建营区, 1990年8月建成迁入. 原重庆营区转买给西南师范大学。

该所现在是总参谋部的师级科研单位,主要从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开发与研究。科研实力雄厚,目前有工程院院士一名,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四名,总参中青年专家三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二十多名,高级职称人员九十多名,中级职称人员二百多名。博士后二名、博士(含在读)六名,硕士四十多名。目前该所与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共建硕士点2个,有硕士生导师7名。近年来,该所共投资1500多万美元,从国外引进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科研设备640多台(套),为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该所地处北京市丰台区,交通便利,到北京西客站乘车只需一刻钟。每天有班车送家属上下班。营院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科研大楼气势宏伟,宿舍楼结构合理实用。院内绿树成荫,花园鲜花四季开放,草坪、假山、亭阁新颖别致。生活服务和文化活动设施齐全,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还有食堂、招待所、幼儿园、浴室、开水房、糕点房、豆腐房、名特小吃部、百货副食小卖部、理发美容室等。文化活动中心有电影、卡拉OK舞厅、健身房、乒乓球室、游艺室、图书室等。

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我决定去探访我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四川灌县(即现在的都江堰市)玉堂镇,三台乡,总字751部队大院,在这里,我度过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这里,做为一名军人,我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这里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和情感,这里是我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我童年的乐土,这里又是我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我青春的故园。对于一个就要到知天命的年龄的人来说,有什么能比旧地重游更能使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呢?
大约是1965年的春天,母亲带着四岁的我从北京来到四川这个偏僻的小山沟,父亲来成都接我们,然后坐2小时的长途汽车到了灌县,因为路上生病了,父亲背着我走到青城大桥,才搭上向部队大院拉松树的卡车,这是我依稀记得的情形,从县城到部队大院有9里路,这是我用百度地图测量的。
总字751部队,当时叫国防部国防科委第51研究所,1960年底在北京成立,由中央机要局局长李质忠兼任所长,总参机要局副局长阳自碧任副所长(后任所长),中央机要局技术处处长汪导海任副所长,原华东军区机要处处长左金祥任政委,原浙江省委机要处处长胡文良任副政委(后任政委)。1961年至1964年历时四年,耗资4000万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40亿)由四川省第四建筑公司在螃蟹河畔,赵公山下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大院,分甲区(工作区)和乙区(生活区)。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大捷中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派遣的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长赤、广元、仪阆、苍溪、江口、万源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3年6,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根据地反围攻胜利后的新形势,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红军与地方武装"和"组织问题"等决议。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在中共川陕省委的领导下,川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取消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者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分配了土地,夺得了土地革命斗争胜利,极大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1933年2月12日印行的《怎样分配土地》和1934年12月30日出版的《平分土地须知》以及川陕省工农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的有关土地革命的布告,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土地革命的历史。
1933年8月中旬,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红军乘四川军阀刘湘组织新的"围剿"尚未就绪之际,迅速开展了仪南、营渠、宣汉三次进攻战役,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有绥定、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改为红33军。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0000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万人。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同时,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成为川陕根据地的鼎盛时期。
1935年1月22日,为了北上抗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敌,应集中红军主力向西进攻,……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红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命令,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的取得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

红四方面军当年建立了以通江为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在川府眼里巴中就不是亲生的.中央政府也只是知道有个巴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