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痴迷平话文化 八旬老人组建80多人乡村艺术团

村民平时到公园演唱平话山歌
80岁的年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暮鼓晨钟、老态龙钟这样的字眼。但近八旬的南宁市江南区沙井街道同乐新村的村民刘锦义老人,依然是神采奕奕。他自豪地说,自己精神好,得益于对文艺活动的爱好。
去年底,刘锦义领头组建了以同乐新村为核心的南宁市江南民间新泉平话艺术联团。联团下面有一支平话山歌队、一支师公戏团、3支舞蹈队、一支合唱队,固定成员达80多人,而流动参与的艺术爱好者不计其数。
刘锦义老人说,江南区是平话人聚居地,传统平话文化群众根基牢固,他从小就喜欢平话山歌并跟着长辈一起唱诵,还经常创作平话山歌和诗词。组建艺术联团,就是村民们强烈要求的,艺术团成员除了他们同乐新村,还有周边的三津村、仁义村等地村民。近日,记者到村里采访时,村民们说:“现在衣食无忧,就要追求精神生活,提升文化品味和精神享受。”
“满肚子墨水”
他成为村中文化领头人
“草鞋踏破觅歌仙,四海歌朋一线牵。肯信山歌酬壮志,雾能驱散海能填。”这是刘锦义老人早期创作的平话诗词,字里行间都透出他对山歌的喜爱和推崇。
刘锦义是土生土长的同乐新村人,读过不少书,后来又进修大专班,是村里人口中“肚子里满是墨水”的人。同乐新村人日常以平话交流,村民在劳作中喜欢对唱平话山歌,这让他从小对平话山歌产生浓厚兴趣,并从长辈那里口耳相传学会许多平话山歌。随着知识渐增,他开始根据当地民风民俗创作平话山歌、平话诗词、平话小品等,不仅自己唱,也教给村民们唱。因他创作的山歌小品很接地气、且朗朗上口,所以很受欢迎。
刘锦义1999年退休之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平话文化传统创作和表演上。“2006年在南宁朝阳广场的平话歌圩,就是我们这帮爱唱山歌的人搞起来的,每到周末,好几百人来唱山歌。”刘锦义说,当时凡是喜欢唱平话山歌的人,都知道朝阳广场平话歌圩。到2012年,朝阳广场进行树木移栽和广场修缮,他们又把歌圩转移到南宁新秀公园,每周日开歌圩,每次都是几百人参加。“今年大年初一,来参加歌圩的有3000多人。”
同乐新村有1600多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听过、唱过平话山歌,平话山歌群众基础深厚。刘锦义说,最近这几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生活有很大转变,很多村民建议他领头组建一个民间艺术团。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他四处奔波,跑街道办、民政部门、文体部门寻求帮助和备案,艺术团终于在去年底组建完成。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