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这座富矿注定只能产出贫瘠的作品

作为视频网站会员收入的重要支撑,网络大电影火了这么久,这两年来我却一部都未曾看过。
第一次留意到,应该是去年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在院线热映时,这部电影展现出的媚俗的搞基情节和叨逼叨式的讨厌的说教鸡汤,已经让我对陈凯歌的导演能力不抱一丝希望。
也就是在这时,我注意到视频网站上在电影热映期间出现了一部名字极其相似的电影《道士出山》,记得当时还有人在朋友圈中讲:卧槽,这盗版电影流出的也太快了点吧,还是高清资源呢。那部电影的海报像是旧时街头小贩贩卖的dvd上的封面,陈旧晦暗的色调中夹杂着一丝恐怖血腥的味道,像是一个刚刚学了ps软件的人做出来的。
当时我并不认为这种借势营销的作品会取得成功——当然,我指的是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我错了,就像任何山寨产品都能在中国掀起一阵热潮,以《道士出山》为代表的网络大电影从那时候开始真正崛起。
现在,我们大家已然了解,这部电影堪称是网大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二十八万的小成本拍摄,取得了五六百万的投资回报,这样的成功没有理由不拍续集,这部电影接下来拍摄了第二部和第三部,也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作为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预见网络大电影只要存在愿意掏腰包的受众,这样的电影就会一直拍下去,爱奇艺的视频会员服务中,付费收入的15%-20%来自网大。
工作上的原因,这段时间接触了几位从事网络大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为了有话题可聊,我付费观看了几部在网络上已经颇具代表性的网大作品(包括上文提到的《道士出山》,还有几部爱情片、喜剧片和伪情色片),看完后并没有让我觉得太过吃惊,因为之前看到网络大电影的宣传海报,直觉上就认定这样的片子肯定是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
李敖老师说:是不是臭鸡蛋,不用吃一闻就知道!这话不能全信,但有时候确实言之有理,能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有位从事网络大电影的编导,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看得出来,他乐于沉浸在自己写作或拍摄的故事氛围中,给你讲出他们自以为设计的出彩的情节,但实际上这些故事千篇一律,老套乏味,是那种典型的“屌丝一开始备受歧视中途突然遭遇贵人相助能力大增最后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套路。
他们能将这样的故事讲得如此富有激情,令我不无羡慕。
学院派的电影人瞧不上这些靠资本快钱炮制出的东西,一些人甚至觉得这压根就不能算是电影,“做网大的”这种职业称谓在电影圈隐含着侮辱和歧视的内涵。无论从电影故事结构、叙事情节,表现手法,还是从最基本的摄影构图上看,网大根本无法达到及格的水准。
可是网大的春天似乎远远不会结束,不久前的一场网大论坛上,相关人士预计网大产量在2016年将再创高峰,达到2200部,全行业的收入规模将超10个亿。互联网资本怎么可能放弃吃下这么诱人的大蛋糕?
网络大电影能够在中国发展成一个偌大的产业,也要拜电影审查制度之所赐。
在网大的类型片中,惊悚恐怖类题材占了一大部分,这一部分正是院线电影中极度欠缺的类型,我们的院线电影中是不能有鬼存在的,再加上其他各类具体的细则审查标准,让制作院线电影的公司干脆就自觉不去碰触此类题材,以免自找麻烦。网大是做了这些题材,但是却拍成了一坨翔,让人看得分分钟想笑场。
不过更让我觉得好笑的是,有位网大制作人说,中国的网大也会出现一个斯皮尔伯格,这就像是在说,网络小说中也会出现曹雪芹一样,这种无边的意淫功力也是够了。
网大的制作周期一般也就一个月,而拍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天,我听到的更夸张的说法来自另一位讲的唾沫横飞的网大导演,他曾经在一个月内跟过两部网大的拍摄。那种电影一出来,你愿意看吗?
网络大电影的烂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网络大电影2.0或3.0时代(我指的是内容制作层面的升级),因为效率是网大产品属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效率有时就是质量的天敌。
刚刚闭幕的上影节上,导演曹保平在看了一个极其平庸的电影项目后,愤怒地说:“青年导演应该展现的是想象力和才华,但今天的项目里有不少在类型和创意上,毫无锐气,非常规矩。恨不得规矩到50、60年代。”
其实这也是整个中国电影大环境的现状,表面看去电影市场,热钱涌入,一派繁荣,但是在电影制作上,很多人都是抱着捞一把钱就走或我要成名的心态,哪里会费心思琢磨电影的创意构思呢?
科恩兄弟用80万美元拍摄了处女作《血迷宫》,诺兰用6000美元拍了他的处女作《追随》,这样的励志故事似乎已经无法打动中国的年轻电影人了。
作者:何熠|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