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篇:他是如何通过整合线下一万多家资源,半年时间做到从零到估值两亿的?

两位联合创始人跟张总(桌联网联合创始人)认识是在参加一次线下活动,张总最早是从事高尔夫球场会籍销售的,当时她是销冠。后来出来跟杨总合伙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做高尔夫球场广告还有户外广告相关业务。
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广告这个领域门槛不高,从业者甚多,基本上的套路就是找到一些投放资源,然后去找那些想投广告的甲方去谈,谈判的周期也比较长,一般在两到三个月拿下一个订单,一单的金额在5-20万之间。
他们当时同时做了好几件事,做了一家传统的广告公司,然后还有一个送餐的app,另外还做了一家针对餐饮店消毒餐具的餐贴广告公司。
从一开始,他们并不是十分聚焦,所以导致团队的精力跟资源牵扯太多,最后没有一个做的比较有起色的。
其实现在也有不少老板,光我身边就有不少,手上同时做着好几个项目,哪个都不愿意放,导致最后资源投入分散,每个项目都没有获得大的收益。
实际上创业前期的专注聚焦是特别重要的,同时想把几个项目做好,这个很考验团队跟公司实力,从历史上做成功的那些大公司来看,几乎都是一开始把所有资源投入到一个项目上,然后做成以后,再去做其它跟主业有关的多元化业务。
史玉柱曾经说过,他在一段时间铁定只做一件事,专注聚焦才有机会,做脑白金的时候,他关注营销广告;做游戏的时候,关注用户体验。所以你问问自己,有没有史玉柱这样的能力跟资源。
后来,经过引导以后,他们观念发生了变化,砍掉了原来的传统广告公司跟送餐app,这块目前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就算他们参与进去,机会也不会太多。
而是把精力放在新的机会点上,也就是针对餐饮店的消毒餐具的餐贴广告。餐饮店作为线下的一个强消费场景,消费者在点餐以后中间势必存在着一个等餐时间,而在这等餐的黄金15分钟时间,其价值是可以跟等电梯的广告价值媲美的。
就目前的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在抢占用户的时间,谁抢占的越多,谁的价值就越大。微信能够抢占我们每天平均每个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所以它能做到估值近千亿美金。
消费者在等餐前,通常都会拿出手机来玩,假如她发现消毒餐具上有比较明显的好玩的广告图文,再结合二维码,加上一点诱惑的话,她就会拿出手机去扫。现在的扫码非常方便,扫完就可以直接关注商家公号或者app了,这是一个相比较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成本更低更加高效的方式。
用户通过扫描关注app如果放到传统的线下,比如地铁,办公楼电梯间,用户碍于周围人群,一般不会去扫码,但是在线下餐厅这样一个私密聚会场所,她就不会有所顾忌,所以,这个广告资源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一旦他们能做到把全国的各大餐厅整合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广告平台,其规模并不会输给分众。他们的扫码率经过测试目前能够达到3%,一般的电梯广告只有千分之几。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这个机会怎么过去你没有发现。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以发现新的机会,关键看你有没有换个角度去看待,从痛点、场景、时间维度去感知。过去大家去餐饮店消费,对这块从来都没在意过,没有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十亿级的机会。
就跟现在滴滴公司起来了,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体会过打车的不方便,但是又有谁能够想到去解决这个痛点,谁又能想到这个价值会这么大,大到几百亿美金?
我相信接下来类似这样的机会还会存在,价值十亿级的机会,在线下的各个场景里还存在很多。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做出自己的思考,假如换个视角看,用初者的态度看待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你就会发现巨大的机会。
张总他们切入了一个价值巨大的市场,但是前期,由于他们不懂商业模式,只是在用传统广告公司的方式跟这些厂商去谈,最后需要经历一两个月的谈判周期,好不容易才拿个单子,一单大一点的几十万,小一点的几万十几万,所有人做得都比较累。
同时,消毒餐具的广告还得找那些生产消费餐具的厂家去购买,因为资源都在别人手上。这样一来,两头都不好做,跟厂商的对接需要大量销售人员,同时时间周期太长。跟消毒餐具企业也需要谈判,然后也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而且这些餐消企业大量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保守估计全国有好几万家大小不等的消毒餐具企业,国内的餐饮店餐饮公司少说有几百万家。如果要一家家去谈,那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用很传统的招销售人员或者打广告,都是不可行的,太耗时耗力。等到把所有这些资源整合进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也许到那个时候,机会已经不属于你了。
对创业者来说,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所以,张总他们一定要快速突破才行。用传统的方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
当然,你也许会觉得不太可能,其实在你眼里的不可能,别人早就做到了。
我一直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方法只是你没听过,不知道罢了。这个世界有太多创新的方法,创新的商业模式你是不知道的。
因为你每天都忙于自己的项目,自己的产品,哪里有时间去外面学习这些模式,甚至很多人都是把一套打法一套模式用了很多年了。是时候改变了,我的观点永远是,把外部那些跨界的方法模式,不一定是同行的,拿过来嫁接就可以了。
最近我在读《论语》,孔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他从来没有创新,就是把尧舜禹汤,还有周公这些历史上的圣人智慧复述传承罢了。很多时候,你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法,别人早就在做了。
毕加索说,优秀的画家模仿,伟大的画家剽窃。这句话乔布斯一直也是十分推崇的。所以,对你来说,困扰你的问题,一定已经有好的解决方法存在了,你只要去找到这个人,这个模式,就可以,自己摸索的结果就是耗费大量的光阴青春,最后一无所获。
类似张总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创业者身上都有,明明有很好的产品,很好的服务,但却每天捧着金饭碗在要饭,做得很累,其实归根究底,是你的商业模式不行。
靠自己想,你是想不出来的,最多就是过去的一些经验。你没有整合资源的思维,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而且你从没有去学习,觉得行业都这么做,习以为常,不愿意下定决心去改变,所以,最终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不是吗?
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来分享,他们是如何通过短短半年时间就整合了线下一万多家餐消公司,同时整合了全国近一半的3000万套餐具资源,把公司从零做到估值两亿,年收入数千万的,这里面运用了商业模式整合思维,对很多老板都有借鉴意义,不要走开,请关注本号,且听我下回分享。
看完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欢迎转载分享,也可以通过留言与本人交流讨论。
我是林奇,犀牛公社创始人。来自苏州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传统企业转型商业模式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