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在全国海事系统已经形成共识,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以后,文化建设摆上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海事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海事文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海事精神是海事系统倡导、职工认同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海事系统的群体意识,是海事系统全体职工在实现海事价值的实践活动 同具有、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精神状态、思想境界与工作作风,是海事文化的灵魂。培育海事精神文化,当务之急是要提炼海事精神、海事理念、海事使命、海事宗旨,形成统一完整、内涵丰富、表述准确、简单明了、诠释清楚的海事精神文化体系。
海事精神的提炼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要符合海事自身的特点,体现当代海事人的精神风貌,避开口号标语式的形式化的倾向。这种精神应以简洁生动、富含哲理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述,既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以偏概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出了人民 的精神风貌;“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铺路石精神”以及“修路修身、养路养心”是公路人的精神概括……那么,海事精神应该如何提炼呢就目前所提炼的“航标灯精神”来看,虽然其中的“点亮自己、指引航程”两句表述,从某种角度体现了海事的特点,但所反映的主要是敬业和奉献精神,而其他表述,说是一种精神,不如说是一种要求,既无海事特色,又显冗长复杂,过于直白,缺乏哲理。如果我们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事在人为,有心则灵”这些富含哲理、又包含“海事”二字在其中的传统名句,归纳成“海纳百川,事在人为”这样的简洁表述,来反映海事人广阔的胸怀、包容的姿态、开放的意识、积极进取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勇气,以此作为海事精神是不是更为全面、更为生动、更富哲理呢!
关于海事理念、海事宗旨、海事使命等,前几年国家海事局在全国范围内发出通知,广泛征集,至今已有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如:“让航行更安全,让海洋更清洁”的海事使命;“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安全畅通、有效监管、优质服务”的海事管理理念;“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海事执法服务理念;“安全为天,责任重于泰山;安不忘危,每天都是起点”的海事安全理念;“勇于负责,追求社会满意度最高;争创一流,追求事业成就感最优;创造环境,追求职工归属感最强”的海事愿景等等。这些表述,都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海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及特色,我们应当从中借鉴,提升提炼,形成统一的规定,以此作为合肥海事的核心文化,引导系统广大职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当然,海事精神文化的培育,不能仅满足于文字上的提炼,更重要的还在于海事精神文化的真正养成。否则,海事精神文化就成了图有其表的空壳。在培育海事精神文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让海事精神、海事理念真正体现在实际工作之中,使广大职工在海事文化中得到熏陶,让海事文化在社会得到广泛认可。
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海事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海事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海事文化建设,既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同时也应当注重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不光是物质结构本身,还应当承载一定的人文内涵。物质文化建设,特别是纯粹的物质方面的建设,受到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加快海事形象标准化建设速度,营造整洁优美、规范统一的海事视觉形象;要大力推进水上综合执法与救助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装备优良、功能齐全、符合基层履职履责需要的机制体制。要把经过提炼、培育和形成的海事精神、海事理念、海事使命、海事愿景等,融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之中,利用走廊、墙体、海事装备设施、公用信封纸杯等公用物质作载体,外显海事精神文化,向社会传递海事精神、海事理念、海事使命等,在物质层面上构建具有人文气息、凸显海事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一些既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名言哲句、警言警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创作,通过字画等形式,在适当场所和位置,悬挂展示,以此来丰富海事物质文化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就个人观点,要注意避开攀龙附凤、故作高雅,用一些群众看不懂、也难以欣赏的名家书法、大家书画等作为文化建设的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