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栖贤山仙顶寺文化


湖州栖贤山仙顶寺文化
湖州市西门有座春秋中期吴王命名的西塞山,山有中峰栖贤山(古称西崦山,后因管敬仲和鲍叔牙隐居此山改现名)、南峰称罗山、西峰称刹山,罗剎两山传说晋梁武帝时接待达摩,达摩因由广州进入中国,将湖州一带称为东方并在西塞山栖贤峰作了第一个道场,后面谒梁武帝,他执意要梁武帝派人陪他来湖州验证佛缘风土人情。梁武帝派建昌侯沈约陪同。在太湖船上,达摩见到湖州西塞山上顿升佛光燎烂,心中大喜,待走近西塞山指着一派清丽江山,对沈约说;“这里就是我以上十一代佛祖讲的东方妙喜佛国” 沈约深信不疑。梁武帝也在天监年间在西塞山南造了一座妙喜寺,作为他改道教奉佛教的标志,也是他亲撰庙額的第一座庙宇。而由他改称西塞山南西峰为守佛神罗刹两峰。
沈约在梁武帝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股肱人物,他官居尚书令、中军将军、封为建昌候。也是昭明太子的老师和岳父。可惜他的独生女虽有太子妃的封号,但不幸早逝,沈约于是选定了达摩认定佛缘最深的栖贤山归葬他的爱女,并在巅间建了一座娘娘庙。也保留了达摩最初在山上面壁修炼的山洞,由于是达摩来中土的笫一个道场,人们将此山称为仙人顶和仙人洞。
南宋初,湖州俞家漾俞汝尚的子孙正堂明辨禅师,因北宋末北方被金兵所占,仕途中断,毅然去河南龙门寺拜佛眼清远禅师为师从佛教。佛眼清远禅师,是当时名贯中外的以诗词传教的临济宗大宗师。他青睐于正堂明辨的佛慧和深厚诗词文化功底。不久將临济宗十二座主的牒鉢传于他,并催他去比较安宁的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做方丈住持。正堂明辨来到湖州道场山万寿寺,正是绍兴初年,寺内被韩世忠元帅作为京畿指挥部,无法从事佛教活动。他精通达摩禅师的故事,找到了达摩在湖州的第一道场仙顶山仙人洞,并借娘娘庙作为道场山万寿寺的分座开扬佛事。后来战事稍缓他也去万寿寺从事禅宗临济宗事务,但他大部分的时间仍住在仙顶寺,由于南宋初,半壁江山的残酷现实使人们渴望安定,祈求国家統一,江南信徒以临济宗是瞻,纷纷膜拜在正堂明辨座下,因此近四十年正堂明辨座下弟子满天下,成为南宋初天下第一大宗,尤其他继承佛眼清远诗词弘法衣鉢,世家、富家子弟有几万人四季轮陪,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第一个全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活动中心。仙顶寺曾一度拥有东南西北云房五百多间、常住僧千计以上。他继承用唐高僧百丈禅师的丛林管理制度,使仙顶寺成为当时江南第一大丛林,影响了经山寺等大批后进禅院寺庙。
正堂明辨在仙顶寺住持期间曾建造规模恢宏的达摩阁,他有一首达摩阁诗,其中有名句;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传颂至今。仙顶山是西塞山中峰的一个巅,栖贤山以十里梅花飘香为天下名境,正堂明辨在栖贤山仙顶住了几十年,锻炼出这首名诗决非偶然,是环境和天才的结晶。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唐代黄檗禅师诗句、正堂明辨写自河南龙门寺达摩阁都是欠缺实事求是的考据。应该确定是正堂明辨禅师南宋初作于仙顶寺的佛教文化成果。
仙顶寺经元代受赵孟頫夫妇多次造庙进香、并留下赵孟頫木兰花慢词句;梅花乱零春雪,喜相逢、置酒藉苍苔。拼却眼迷朱碧,惭无笔泻琼瑰。管仲姬渔父词;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等与仙顶寺周边环境有关的许多诗词。元中期仙顶寺遭火灾后开始衰落,到了明万历年间,宵小盗挖沈约女儿墓,将沈约毕生积攒的陪葬品盗卖,被官府处斩了十六个盗墓罪犯,封了墓穴,到现在人们只知仙顶山上有仙人洞,但始终找不到所在。仙顶寺在清末有过一段中兴,,但远远无法与南宋相比。
抗日战争时期,*****吳兴县委书记王文林,抗日名將郎玉林、女将许斐然都曾经将仙顶寺作为*****斗争的重要场所。
二零一二年秋月 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