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下旬,高考和中考都尘埃落定,绍兴E网上一位一中应届毕业生的写给母校的文章,引发热议。读者中很多在讨论作者到底是不是学生;这么“烂”的学校要不要去读,也有很多读者对作者提到的一中频繁更换校长,部分老师不够敬业,行政管理不力,学生管理混乱,教学理念亟待改变等问题表示了同感和深深的忧虑。
笔者也认为不管作者是不是学生,至少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有度,像个理科生的笔法,而且情真意切,真心为了一中好。
同时笔者也有另外一些想法,分享给读者。
1.一中的问题只有一中有吗?市区的其他学校,无论高中还是初中有没有?
首先,一中的校长都是从哪里换来的?一中换校长是因为前任,而二中换校长是因为一中需要校长。二中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是不是更加焦虑?这样的情况是谁造成的?
其次,传说中的一中老师大牛,不负责任;二中是领导干部或其家属的养老院,升迁之路的跳板,求安稳的中转站;高级中学只顾占总数不足百分之十的尖子生(估计学校本身也很无奈);越州中学生源越来越差人心涣散。这些又是怎么造成的?一朝一夕能成这样吗?
现状我们不好妄加评说,毕竟小小学生或者老师对顶层设计者的难处或者种种高大上的设想无法理解。不过一所中学的领导层如果太多,而且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总归不大好。旁的不说,就说说我们中国的最高学府,人人盯着一中学生去考取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办学之初,教职员阵营精简干练,颇为校内外同仁称赞,向来以木讷寡言著称的王国维更感欣喜,认为:“一校之中实行教授之人多,而名为管理之人少,则一校之成绩必可观矣!”可惜的是,王氏此言,在日后的清华与全国教育界被视为蹩履和歪理邪说,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制和管理队伍控制的大学,其办学成绩自可想见。大学如此中学如何?绍兴教育决策者们是不是也该该好好学习办学理念;制定政策前是否多听证,多讨论,集思广益?窃以为,拆东墙补西墙害的是一方百姓;没有良性竞争更无益于绍兴发展大计。
2.一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高考结束个个学校出喜报,都说自己学校再创辉煌。可是人们都说一中没考好,二中也没有考好。人们眼睛盯着的是什么?高分!越州中学的老师最辛苦,那么多没到一中分数线的孩子也是好孩子,也在孜孜以求。过分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是否正在剥夺一所中学的生存机会——当下的情况,一个没有高考成绩可资骄傲的中学,其实就是毁掉了他生存的土壤。
这里插一个跟柯桥区做一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关于提前招生制度。就我所知,柯桥区是考的,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去考了。越城区是推荐的,我们同意教育要公平,推荐生制度可以让更多乡镇初中的学生到一中二中上学。可是一中嫌弃乡中的推荐生不够资格上一中,跟所谓的初中名校推荐生有差距。二中却说自己不得不接受淘汰率只有百分之三的城区推荐生,这些推荐生几乎没有一所城区初中名校的前300名,不如乡中推荐生真实,真正具备推荐制度中提到的优秀。
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取消推荐生,就应该提高推荐生的淘汰率,或者让推荐生们也都参加中考,提前录取可以但要取得中考成绩,就像大学的自主招生一样,即使录取也需要高考成绩。一则让学生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免得进了哪所学校却妄自菲薄或者怨天尤人,心态不佳影响学习;二则也给初中学校敲敲警钟,是不是该没有底线地操作推荐生制度,教育局就算知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三则不至于让初中学生在获得推荐生资格后虚度光阴,白白比中考生多浪费了时间,失去先机就失去竞争力,影响了后面的学习。
其次,关于良性竞争问题。没有良性竞争的一中,一家独大,学校和校长压力肯定非常大。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再怎么好的学生也会疲软。网上流传的明星高中,有二中无一中,是十多年前招生制度没有改革之前二中出过若干省市状元,人家那是只以状元论短长。好汉不提当年勇呀!只不过二中就此失去竞争力就是杀死了一中小鱼塘里的鲶鱼,好像不大妙啊。
反观柯桥区两所重高柯中和鲁中,你追我赶,齐头并进,一年一年出好成绩。(另外宁波的效实中学和镇海中学,杭州的杭二中,杭高和杭外,诸暨上虞也是这样)
3.当前这个局面怎么破?笔者觉得关键还是在于顶层设计。铁屋子是很难破的,绍兴的教育能不能打个翻身仗,还是得看教育决策者们有没有相应的勇气,肯不肯自我反思,不要只是旁观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自我反思,自我争论,做个“路人”,不然,我们真的可能就会一直住在窒息的铁屋子里!!
十几年前一中和稽山中学是以人民路划界招生的,所以稽山中学也会出高考状元.
楼主有理:良性竞争。稽山中学百年老校,多硬的牌子啊;高级中学、越州中学也不能放任不管啊....
关心教育的人远远不如关心罚单的多,因为切身利益最让人关心。标题看来也不足以吸引眼球。
基本上推荐生制度是有问题的,柯桥区是只招240人春季班的直升生,每所初中推荐,大概1200人考试,只录取240人,完全是每所初中的最好的前几名,
强烈建议取消推荐生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中考高考制度,但是本身,中考和高考是一种浪费,至少有这么一年时间,考生在证明自己可以被教育,这是一种真正的浪费。推荐生制度是对于中高考的有力补充。
不是吧!我记得我同事的儿子是中考考砸了进了二中,后来高考时考了浙江省第七名的
一年前的帖子,今天再看,还是觉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