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
小小木偶舞动四肢,掀起一幕幕的戏剧高潮;木偶后面一双双灵活的手,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将一个个“小人”舞“活”……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古时又被叫做傀儡戏,起源于唐代初年的广灵县八角地村,形成于唐太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木偶雏形像古人用的麻油灯,故而称之为“灯树子”。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广灵八角地木偶戏达到了鼎盛,逢年过节时期每个村子里都会演木偶戏。于是,“灯树子”更名为八角地木偶戏。由于其表演灵活、幽默风趣,不受剧种和舞台限制,现已发展成为深受各地游客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奇葩。
木偶戏中蕴涵的生活百态、真善美等和谐寓意是无可取代的。邱贵德是广灵木偶戏第九代传人,他看好这一技艺的传统魅力。木偶戏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这些木偶形象百态,造型精致,每一个木偶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特定的角色。木偶戏在中国艺术领域中,堪称一绝。
“木偶戏以晋剧和广灵秧歌为主要唱腔,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取自戏剧。此外,要求艺人演出的阵容要整齐,神态、唱腔都要到位。”最初时,广灵八角地木偶戏采用的是对子音乐,即上、下各一句,乐队伴奏也极其简单。文场唱腔少,白话多,以二胡、板鼓、锣、钗等乐器为主。到了清光绪年间,舞台设置有所发展,这才吸收了晋剧、秧歌、二人台等为伴奏音乐。武场的配乐较为喧闹,大部分以堂鼓、小皮鼓、板鼓、铙钹、梆子等打击乐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木偶戏音乐又吸收了豫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文场增加了杨琴、四股子、提琴、琵琶等乐器,极大地丰富了广灵八角地木偶戏自身的艺术内容。”
身为广灵人 我怎么没见过
夸广灵那不必须的支持啊